搬家
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港湾,是藏在心底的一个小巢,秘密而又温馨,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一想起家,心头是热的,眼睛是湿的。每个人都向往有个温馨舒适的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子越来越好,条件越来越高,就要一次次搬家。回顾起来,我曾搬过四次家。
我第一次搬家是在70年代从农村搬到县城。那时,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妻子也从农村脱了产调县城工作,两个孩子一个是五岁,一个不满周岁。搬家那天,街坊邻居都来祝贺和帮忙,盆盆罐罐装了一小拖拉机,就这样告别了曾养育我们三代人的土屋。县城家属院的房子比较紧张,但分配我家一大间和一小间,说是照顾的。那时候家庭经济拮据,嫌房费太多,和妻子商定,把大间让出一半隔成一小间,这样一家四口住进了两小间屋子里。按说从村里搬到县城是个大的飞跃,应该心满意足,但总感到不自在,每到星期天偕同妻子和孩子往家跑。在家属院住着总觉得别扭。家属院一角有个男女合用公共厕所,解手不方便,“进去怕有人,解手怕去人,回来怕碰人”。就这样,在那里一直住了8年,孩子大了,都上了学,也慢慢习惯下来,并感到舒适和满足。
第二次搬家是在80年代。妻子在工作单位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分给一块空地,让自己在那里盖房。经过精心营造,盖起了三间正屋,并配有偏房,比原先好多了,特别是在院一角设立了男、女两个厕所,门口挂起了牌子,再也不用为解手犯愁了。对比起来,新家比老家强多了,房子院落宽绰多了,并在院子里种花栽树,喂养宠物,家里瑞气四溢,花香鸟语,无比温馨快乐。
到了90年代,赶上县城建设,院落被列在拆迁范围,于是第三次搬家。这次搬家比上次搬家更麻烦,因为东西多了,不少人前来帮忙,车拉人扛忙碌了一整天。此时心情也不好,眼看经过几年的惨淡经营,刚刚把家建好,一眨眼成了平地。搬家时,有个小猫死死偎依在一个墙角,“咪咪”叫着不肯随人走,大概它也恋家吧。
轰轰烈烈的县城改造热潮,彻底改变了县城旧面貌和居住条件,住房由狭小简陋到宽敞舒适,我又一举从平房搬家到楼房,对于我来说,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不禁想起小时候父亲念叨的顺口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小轿车坐下”。父亲的愿望终于在我身上一个个实现了,九泉之下,他一定很欣慰和满足吧!
回顾起来,从农村到城市,我已经搬过四次家了,而且新家越来越好,尤其是从平房到楼房,发生了质的飞跃。但奇怪的是,我并没感到优越,相反,觉得今不如昔,尤其是住在高高的楼上,被驾空了,与地面断绝了根基和气脉。原来能在院子里栽树种花,养鸟喂狗喂猫,可现在全弄不成了,一下破坏了生态平衡。
在城市时生活久了,无奈早已习惯了披一身厚厚的盔甲,冷漠、倨傲,据人于千里之外。在一个小区里住了数年,依旧不知道对门的邻居在做什么工作,甚至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楼上楼下走个碰头,往往侧侧身子一笑而过,总是行色匆匆满腹心事,幸福和忧伤同样深藏不露。
城市的居住环境可以这样概括:“玻璃罩着,木框镶着,水泥围着,塑料包着,栏杆挡着”。在这样环境里生活感到窒息和憋闷。于是我养成了晨练的习惯。每天早晨起床,向原野跑去,向公路跑去,向树林跑去,向田埂、畦畔跑去……开始,我并没这个习惯,冬天舍不得暖烘烘的被窝,夏天又怕出汗,因此多次下决心都落了空。这样我的身体不佳,食欲不振,整天昏沉沉过日子。后来我受晨练同志的精神所感染,抱着试试看的念头,参加了晨练。回顾几年多以来,真有说不尽的乐趣和益处。“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空气洁净如洗,风景宜人,一路跑去,精神抖擞,把一夜的困顿和疲惫甩掉,挽一路风采,映入眼帘的是红领巾在飘,剑影在闪,舞步在旋,春天的勃勃生机,萌动着无限的活力。夏天,鸟叫蜂鸣,露珠晶莹,大地一片翠绿,唤起憧憬和希望。秋天,碧翠金黄,硕果累累,尽情领略和享受丰收的喜悦。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则另有一番“战天斗地”的豪壮情趣。最使我欣慰的是,我在晨跑中萌发了文学创作冲动,触发了灵感,我的好多作品都是在“跑”中打好腹稿的。
除了晨练,我还常骑自行车去郊游。城郊是县城和乡村的结合部,弥漫着城市和乡村的气息,也是城乡互相交流的集散地。一条小河环流县城,象围在脖颈上的一条彩巾。当我置身在这闲适优美的环境,忘掉了一切烦恼和忧愁,心情特别兴奋。
掐指算来,从农村搬家到城市,已有近30年的历史了,但每时每刻还眷恋着农村土屋的温馨,常常做梦又回到生我养我的土屋老院。大城市繁华,有挡不住的诱惑,但不是我的向往。我的乡村住房,与大自然为邻,环境清雅,有四季翠绿的树林和草地,我喜欢那一脉无涯田园,习习清风。随着季节的转换,我喜欢田野里不断变换的风物,有春泥的气息,夏日的长风,禾稼成熟的秋之丰满,长秋八月的飞雁,在林间落叶和草上的飞霜,昆虫的舞蹈,鸟儿的啼唱……。
大城市的高科技文明,满天闪耀的霓虹灯光,满地的流金淌银,但我不想据为己有,也无意走近,也不羡慕。我总想按我自己的喜欢,家往静处搬。守着郊外的清风明月,过着朴素的日子,虽然简单,但耳边清静,心里安宁,我知足了。
进入21世纪,因为两个儿子都在河南安阳上班,我和老伴也去了安阳居住。尽管条件好多了,但并不适应,心还在家拴着,在那里时间长了,心里憋闷,尤其是逢年过节,找不到全家人过年团圆温馨的感觉。孩子们看透了俺俩的矛盾心思,特置办了一座二层楼,并装修一新,面对这些,我们只好慢慢适应吧。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住房条件节节高:50年代是泥屋,60年代住草房,70年代建瓦房,80年代加走廊,90年代盖楼房,现在时兴建洋房,盖座别墅讲花样。家还是要搬的,但不论搬几次家,也不论搬到哪里,总不会忘掉梦缠魂绕、牵肠挂肚的“土屋老院”,这大概是人的恋家本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