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土家豆豉
立秋之后,是妈妈在老家制作豆豉的时节。
这些年,常年生活在城里,吃过超市里售卖的各式各样的豆豉,还是觉得妈妈手工制做的豆豉好吃。
特别是在食品不大放心的现在,愈发觉得家乡土家风味豆豉就和家乡的山歌一样原生态。
我曾亲眼目睹过妈妈制作豆豉的全过程。妈妈从刚刚收获的杂粮里,挑选出颗粒饱满、个头一样大小的黄豆作为原料。先把豆子浸泡几个小时,便开始下锅煮,煮熟过后还要放在木甑子里蒸,蒸到什么程度呢?用手轻轻一捻黄豆,成粉末状便可。
下面就开始把蒸好的黄豆发酵。选用大小合适的竹筐,四周铺好扁竹叶(一种野草),并把黄豆严严实实裹起来,然后把竹筐放在灶头或炉旁,等待其酝酿。两天后,扒开扁竹叶,露出空隙,一股淡淡的豆豉香味便飘了出来,拿起几颗“豆豉”轻轻一捏,“豆豉”好像身上长出了蚕丝一般,这表明豆豉发酵好了,已经是半成品了。
接下来,把豆豉倒在一个大簸箕里,往里面撒上盐、花椒粉(叶)、辣椒粉、蒜末、生姜末还有苞谷酒,并把豆豉使劲拌匀,等到大晴天,晒上几次,然后装坛,保存几年都没问题。
妈妈做的豆豉,可以直接吃,也可以作调料。日常用豆豉炒鸡蛋、腊肉特别是腊猪头肉,别有一番风味,也是家里招待客人的一道拿手菜。
上高中那会儿,我第一次离开家到县城寄学。妈妈担心我吃不惯学校的饭菜,就想法用很多的菜油把腊肉丁和豆豉一起炒好,给我用罐头瓶子装好带到学校去下饭就馒头。如今回想起来,还口有余香,不知道那个时候贵州老干妈上市没有,好像两种豆豉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美美的豉香一次次淡化了我的思家情绪。
闯荡社会之后,数次在异地他乡的过年过节,妈妈做的豆豉是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妈妈曾不止一次给我说,只要自己身体允许,便会坚持每年给我做一些豆豉备着。
现在我才真正懂得老家人常说的“只有瓜连子,没有子连瓜”这句话来,对于儿女,特别是在外打拼的儿女,父母总是放心不下,操心完子女,又开始担心起孙子孙女来,真可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呀!但我却做不到“父母在,不远游”。
真希望妈妈能早一天吃上我亲手做的豆豉。
土家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