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亲的信
给父亲的信
敬爱的父亲:
儿子已到知天命之年,在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互联网普及的时代给你写信,看似有点与时代脱节,但自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本来这些事,打一个电话、发一则短信就可以了,但我选择了写信,就是想找回过往的感觉。因为我小时候与您千里相隔就是写信来互致问候的,至今我还保存着您给我的两地书。
您刚刚过了生日,已届77岁,早已跨过古稀,应该安享天年,过好每一天。
但是您还是在老家呆着,多次动员到城里来与我,与你的儿媳,与你的女儿,您的孙女、孙子,还有外孙、外孙女,还有侄女侄孙等一大群由你繁衍、分叉出来的后代生活在一起,是多么的热闹,是多么的有趣,但您总是不肯,总是在老地方一呆就是五、六年!我们有些不知如何是好了。
老家固然好,山清水秀,民情淳厚,有老宅子,新瓦房,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亲朋故交,远乡近邻,是生命的根,感情的线,那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用地,每一个人都满怀的生命情怀。但老家毕竟在老家,她给了我们生命,但不能成为生命的樊篱和牢笼,每一个故乡的子孙都可能从这里飞出去,到外面的大世界翱翔。再则我们已无数次体验冬天取暖不方便,夏天消暑也困难,不如城里有空调,有暖气,有人做饭,有人洗衣,有人嘘寒问暖,对身体更为有利。
在老家固然好,但对我们整个家庭如何更好的统筹安排,尽可能多的节省资金没有好处。您在老家,哥哥一家就要分成三摊,成立三个伙食,额外多花钱。如果您能进城,大家在一起,起码能节省三分之一的资金,这省出来的钱可供孙子们出去旅游,或到外国留学,更有出息,更有建树。您不是常常鼓励孩子们要有出息吗?鼓励他们走出去到大千世界闯一闯吗?他们现在有这个志气,也有这个决心,成绩也好,但就是要花一笔钱。我们家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但要送孩子们留学还是力不从心,还得费很大的力气。虽然我们省吃俭用,也是杯水车薪,扬汤止沸。我们不是想把您接进城造省钱来解决问题,但如果这样做既能照顾您的身体,又能省钱,何乐而不为?
您也看到了,为了把您照顾好,哥哥把嫂嫂派回去专门给您做饭,洗衣服,种庄稼。可嫂嫂身体也不行,患糖尿病已多年,现在靠打胰岛素维持,隔三差五要进城看医买药。嫂嫂一走,您又不能自理,只有自己做饭,自己买菜,极不方便。这时,只有小妹从十公里以外来帮衬,至多一天又要回去,大家心里放不下。如此下去,各个方面都要受影响。
您不进城,我们又工作在身,抽不出时间回家看您、陪您,只好干着急。心里有愧,没尽到孝心,常常背了包袱,压力陡增,想高兴也高兴不起来。
您不进城,有很多原因。当儿子的还是摸得到父亲的一些心思。其实,您心里也背有包袱。过去的时代与现在不同。交通不便,社情复杂。回一趟家已属不易。为了工作四处奔波,有时连性命都能保证。能坚持下来,平平安安,保全自己,就是人生的大幸。
您可能觉得自己没挣到多少财富,没给儿女留下房产、金钱什么的,但我觉得那不重要,您与母亲能生下我们就足够了,没有父母,哪有儿女,您与母亲给了我们生命,这比什么都宝贵,只要有这一点,哪怕其他一无所有,也不足惜。更何况您在艰难困苦条件下,修了四间大瓦房,供我们上学读书,以使我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养儿育女。
也许您觉得没给我们创造更好的条件,让我们有更大的成就。这也是您多想了。我们不能与别人比,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活法。别人可以拉关系,可以跑路子,可以打通关节,甚至违法乱纪,不顾人格,但您一身正气,不走歪路,教育我们凭硬本事吃饭,挺着腰杆做人,这给了我们无限的精神财富,使我们终身受益。我们懂得了,如何去战胜困难,如何去经受风雨,如何在失败挫折面前无所畏惧,如何在跌倒之后重新站起。
也许你觉得长期在外工作,把全部心思献给国家,没有与家人在一起好好的过一天,好像与大家格格不入,无法与亲人融合在一起。这一点我觉得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是完全可以克服的。要知道,大家非常关心您,牵挂您,时刻在惦记您的生活,所以您如果关心大家,就说出来,就努力与大家在一起。独自想心思不如与大家共享,让天伦之乐在我们这个大家庭更为热烈,更为响亮。
很多问题只有在一起才能想办法解决,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在一起就有办法就有力量。
望父亲进城吧。大家企盼着,等待着。房间给您打扫好了的,床铺给您安顿好了的,一切活动项目给您考虑好了的,进城后一定让您生活更方便,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快。
我们等你您的到来!
不孝儿子叩首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