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墉《打拳与绘画》
来练习写作的,却每次都找不到命题,以前看过刘墉的散文,觉得好,这次便找来学习。看到《打拳与绘画》这篇文章也是偶然的。
这篇小散文写作者在晨练的时候遇到一位老者练拳,便问有什么意思,天天如此。老者告诉他打拳与绘画其实一样,“仿佛精雕,要羚羊挂角,不落痕迹;好比构图,在有主有宾,聚散合宜;又若运笔,当缓急变化,能发能收;更同境界,当敦厚含蓄,蕴藉深沉。”作者不解,老者便继续打拳了。作者却在老者的拳中领悟了老者的话。
想想自己平时写点东西其实都是平铺直叙自己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而且很久不写,还发现自己根本什么也写不出来。看这篇文章,小小的结构紧凑,而且主题明确,表达了一个万物皆通的道理。“万变的道理不过是个'零'字;大动的终结不过是个'静'字;最广的境界不过是个'心'字。”除此之外,还可看出作者的用词丰富且准确,在文字上有丰富的积累,这也是我们这些初学者非常欠缺的。
看到这里,便开始思考自己应该练习一个什么主题的文章呢,想我生活中的各个事情,却发现都是鸡毛蒜皮的具体琐事,而自己在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也是陷入其中,只想着具体的得失,并未思考什么,这可能也是我们这类人脑袋空空如也,写不出东西的一个原因吧,想到这里,便有了这篇文章。
无论做什么,就要像老者打拳,画家绘画一样,不只是学会每一个招式,画出想要的图案,而是要有表有里,将“心”放在里面,拳才打得有了神,画才能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