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什么 我们失去了什么
没有哪个时候比现在更重视学生的安全;没有哪一级组织像现在这样抓学生安全;没有哪个家长对孩子的安全如此揪心。学生安全问题之所以牵动整个社会,简单地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绝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就一个孩子,如果有什么闪失,无论谁也承受不起;另一个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明确了责任追究,谁也怕担责,于是对安全管理特别是学生的安全一点也不敢松懈和马虎。
于是,各种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措施应运而生,纷纷登场,达到了近乎严苛的程度。有签安全责任书的,有规定“十不准”的,有“封闭式”管理的,有安全模拟演习的,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我曾有幸拜读了一份学校的安全管理责任书,规定得非常细,细到再也找不出破绽的地步。其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要求。包括:不准上树,不准涉水,不准靠近电杆,不准横穿马路,不准手持铁棒,不准单人外我
出,不准随意嬉戏,不准过陡峭的山路,不准与动物接触……可以说,如果按这个规定去做,落实得好,确实能够保证孩子们万无一失,学校、家长亦可高枕无忧。
但是我的心里非常憋闷,隐隐升起一股悲哀。如果这样下去,孩子将不会爬树,不会游泳,不会上山,不会做游戏,不会与动植物交流等等,再进一步想下去,孩子将不敢与任何“危险”的事物接触,将会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那么“探险”“求新”“创造”“发明”“尝试”等人类最有价值的精神特质将会遭到封杀,甚至人的基本生存本领的开发也会被抑制。
这时,我禁不住想起我的童年时代。我是上世纪60年代初生人。那时,我们的父母连每天一顿稀粥都难以办到,哪管“细娃儿”的安全?于是美丽的大自然就成了我们无比宽广的玩乐场所。我们可以爬树捅鸟,可以下河逮鱼,可以上山打柴,可以制作各种弓箭……奇怪的是我们虽历经很多险情,但都过来了,很少听到有“细娃儿”淹死、摔死的。而恰恰是这种经历过的“奇”“险”,给我们以精神磨砺和体格的摔打,以至成了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和创造源泉。
话题再拉回来。我们的老师和校长确实心有苦衷,难以言表。如果不慎,哪个娃儿稍有闪失,出个啥事,如何向家长、向社会交待?弄不好饭碗和乌纱可能闹丢。因此,宁可捆严些,啥事不出,也不担那份风险。于是我们得到学生万无一失的“安全”。但是我们的孩子失去了什么呢?明眼人一下就看出来,失去的将是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创新精神乃至自我生存的本领。即使现在“安全”,那么人的心智未开发出来,富有创造价值的东西遭封杀,将来就能有就业安全、生存的安全吗?更逞论创造财富、报效国家了。我更担心的是,如果学生再“封闭管理”下去,不了解社会,得不到人生的积累,更无从分析种种“热点”现象,可能连作文都写不出来了。
这里我要说的是,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安全的“抓手”始终在于人的内心。心理素质好,个性健全,有规律地生活,一切按制度办事,就能规避风险,就能躲过意外之灾。我们能否在加强学生心理训练上多用力?能否在培养孩子健全个性上下工夫?能否在创造安全的环境上实实在在的做一些工作?说到底就是按规律办事,既不能放纵不管,也不能矫枉过正。我们追求的是既让学生安全成长又能保证学生健全成长的双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