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明志德自馨
【编者按】只要有淡泊的心境,无论是怎样的恶劣环境中,心田都不会荒芜;目标都不会迷失;意志都不会消沉。却能得到简单而丰盛的快乐。其实也就获得了上乘的人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名言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意思是: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会有高尚的志向;没有平和安祥的心态,就不可能实现远大的抱负。可见,只有淡薄名利,才能志存高远。诸葛亮以淡泊、宁静来要求子女,目的在于教育子女在生活上力求俭朴,在学习上务必刻苦,为日后建功立业打下扎实的基础。要求子女修身养性,克服荒嬉浮躁,在功名利禄面前要有博大的胸怀和良好的心态。
孔子有个弟子叫原宪,他头上戴的是桦树皮做的旧帽子,脚上穿的走烂了后跟的破草鞋,住在一间茅草盖顶、蓬蒿编门、破罐做窗、上漏下湿的小屋里,但他却端坐其中鼓弦而歌,自得其乐。可见,淡泊处世早已是我国人们所崇尚的一种传统美德。
然而,人们的欲望却是永无止境的。就象普希金童话里的那个老太婆一样,当上了女王还想当教皇。欲望的魔杖指挥着人们去追名逐利,人的致命弱点也就在于得到金子还念念不忘神仙那点石成金的手指。世界向人们展示着无数的诱惑,这样,淡泊就尤显可贵。淡泊,说白了就是一种美好的心态:该是你的终须有,不是你的莫强求。在这方面,倒使我想起了两个人:一个是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曾经权倾一时、声名显赫,但卸任后,在家种花养草,乐此不疲,堪称出色的园丁。这份淡泊是那些一下台就失落重重的官员无法企及的。另一位就是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佑任,他饱经沧桑沉浮,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思一二、不思八九。不是吗?如果人们常庆幸自己人生中的如意之一二,自然你的心就会渐入淡泊之境。
唐朝会昌年间,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数次请药山禅师进城,均被禅师拒绝。一天,李翱亲自登门造访。药山大师坐在蒲团上,手执经卷故意未加理睬。李翱愤然道:“见面不如闻名!”说完欲拂袖而出。这时,禅师冷淡地对他说:“太守怎么能贵耳贱目呢?”一句话使得李翱为之所动,遂转身礼拜,并问:“什么是道?”禅师伸出手指,上指下指,然后问:“懂吗?”李翱说:“不懂。”禅师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来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这是多么淡泊高远的人生境界!可见,只要有淡泊的心境,无论是怎样的恶劣环境中,心田都不会荒芜;目标都不会迷失;意志都不会消沉。却能得到简单而丰盛的快乐。其实也就获得了上乘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