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甪直(游记)
初识甪直,在旅游行程安排表上,这么一个蹩脚而难念的名字,在现代几千个汉字中,简直就是生僻字一个。连我这个初识文字的人,都觉得这个字陌生,读不出正确的音。翻阅词典才知道,此字读音“lu”,去声,位于苏州城外东南25公里处,系唐代大诗人陆龟蒙隐居的地方。
这是一座穿越了2500年历史的古镇。和周庄,乌镇,西塘,南浔周里并列成为江南六大水镇。这座古镇,历尽了千年的风霜,千年的风雨,依旧如一位小家碧玉一般的亭亭玉立在江南,吸引了海内外游客,让游客伴随着小桥流水,伴随着浆影声里,飘过粉墙黛瓦,飘过迷蒙的烟雨,演绎着别样的风情,别样的韵味,别样的情趣。
一座独角兽立于眼前,眼似铜铃,形状奇特,状如石狮,而与石狮有所不同,那高高扬起的头上,一端翘起一只独角。讲解员小季告诉我们,这独角兽来自于“巡查神州大地神兽甪直”这只独角兽巡视江南,行到此处,见是风水宝地,不忍离去,便在此处安身。故甪直自古以来没有战争,没有灾害,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不像北方居民,生活在战乱之中,在战乱和厮杀中,白骨遍地,尸首横野。
这里因为有了独角神兽的庇佑,百姓安居乐业,男耕女织,风调雨顺,种植桑麻,栽插秧苗,过着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生活。到了宋代,宋真宗大面积推广越南的占城稻,水稻产量极高,解决了全国的稻米供应,这里一度成为全国的大粮仓,民间有俗语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唐朝末年,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到了宋朝完成,形成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至今为止,江南地区仍旧是中国最富庶,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站在这里,古街,古房,古巷,石桥,石路,流水,人家。
古巷古色古香,交错纵横。房屋或深或浅,有三进,五进,七进。这和古代居住人家的富庶程度有关,大户人家“庭院深深深几许”七进,五进为多,门口竖有屏风;小户人家,住房简单明了,三进就已经不错了。
人们多枕河而居,面水而住。门前有石阶,石阶深入河中,便于取水,便于洗洗刷刷。巷中夹有一河一石路,石路多用鹅卵花岗石铺就。那鹅卵石历经了千百年的琢磨,践踏,已经变得滚圆,失却了当初的棱角。那些鹅卵石规则有序地排列在地上,或白色,或红色,或黑色,或黄色,组成了一组组独特的花纹,行走在上面,像按摩器一般舒畅,给远方的游客一舒适解乏的感觉。
店铺林立,商业发达,小商品琳琅满目:或纸墨笔砚,或丝绸丝巾,或绣鞋绣衣,或瓷器瓷皿。
抚摸着锈迹斑驳的门窗,欣赏着一座座粉墙黛瓦的古屋,木格的窗子,青砖翘脊,一个个别具风味,绝无雷同。
现代文学家叶圣陶的纪念馆坐落在此地,因为时间关系未能游览,不过那篇《多收了三五斗》的素材就取在甪直,那“老字号米行”就在甪直的街上,仿佛看到老字号米行那一斗斗的白米流进,旧毡帽粜米的无奈,多收了三五斗,本以为会过上好一点的日子,可是,那米价跌了又跌,落了又落;仿佛看到米行老板站在木格窗后那狡黠的微笑;听到隔壁账房先生算盘“噼里啪啦”的打到深夜。
漫步在古镇,你在欣赏小桥流水的同时,不得不停下脚步,抚摸一下小桥,一座一座,都是那么别致,传承了中国拱形桥的风格,用花岗石堆叠,拱形结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经了千年的风雨侵袭,历经了千年岁月的磨砺,依旧静卧在水乡的水面上。
那桥栏,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或狮子,或奔鹿,或梅花,或定胜,古朴而典雅,精巧而别致。站在这座桥上,遥望那座桥,像一个个姐妹一般,屹立在水面上。
好想寻一把油纸伞,撑起,行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甪直,看水中的倒影,桥影,真的有一种如在画中行的感觉。不断有姑娘撑着伞走过,甪直的姑娘,走过之后,或者洒下一路笑声;或者留芳香一袭。江南的水乡,生活富庶,家家富裕,那些姑娘个个活得精彩,活得自信,很难再寻到结着幽怨的姑娘了。
甪直,江南的一座美丽的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