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
“五一”小长假在家无事,陪夫人到农贸市场买菜。
来到位于县城中心的农贸市场里,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喧闹声、讨价还价声、吆喝声、问候声不绝于耳。
农贸市场里边不用说,在外边的马路上,南起河滨大桥头,北止安居桥桥头东边广场南边,近300米的马路上,都密密麻麻摆的是菜摊,有摆在门面房里的,有摆在支好的木板上的,有装在背篓里的,有摆在架子车上的,也有放在三轮车上的,更多的是直接放在马路上的……菜蔬更是种类繁多,可谓山珍海味俱全,有加工的,也有原汁原味的,有常规蔬菜,更多的是时令蔬菜,猪牛羊肉、鸡鸭鱼肉、禽蛋也不少,山野菜更是应有尽有,香椿、竹笋、车前草、鱼腥草(节耳根)、蒲公英(苦麻菜)、过路黄、狗牙瓣、党参、牛蒡子……卖菜的人,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本地的、外地的;穿着不一,口音各异;有正常人,也有残疾人。买菜的人更是川流不息,当然,这里边有的人是真正买菜的,有的是陪同的,也有的是跟着看热闹的,他们都显得很轻松,买好菜的人,手里提着沉甸甸的菜品高兴而归,更多人是在挑选着菜蔬,讨价还价。
身临其境,看着这琳琅满目、品种各异、颜色各异的蔬菜蔬果品,听着山南海北的口音,猛有顿悟:现在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觉醒了,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做蔬菜生意的更是与日俱增,各式各样的产品都在市场上出卖,挑选的余地增大,讨价还价的能力明显增强,看得你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处下手,这就是市场经济的魅力所在。
“你在想啥?走了。”听到夫人喊叫。我才清醒过来,看到夫人已买了一些春芽提在手里,我赶忙跟上去,接过来提着。
“今天春芽便宜多了,一斤才8元钱,开始上市时一斤40多元。”夫人自言自语说。
“差距如此之大。”我很是诧异。
“现在的菜是两头贵,中间便宜。”夫人说。
“难怪卖菜的人都喜欢赶早。反季节蔬菜也被菜农看好。”我说。
“菜不给你讲价,秤要称好。”一个中年模样的男人说。
“秤怎么没有称好,我看你是不想买。”一个中年妇女气冲冲地说。
“一看那个女的就是一个长期贩菜的,掐秤。”夫人说。
走着走着,看到前边路中间围着一群人,我凑上前一看,是一个聋哑人在那卖菜。他面前放了一些鲜菜,他用手比划着。
有人说:他比划的是4块钱一把。有人说:他比划的是10块钱4斤。也有人说:他比划的是4块钱10斤。人们争论不休,但他一点也不着急,仍就自己比划着。
我看了一会儿,根据他所卖菜的行情分析,他比划的应是4块钱一把才对。
我拿着菜,按我说的意思给他一比划,他高兴地笑了,其他的人也跟着笑了。
看了一会儿,我们离开,继续往前走。
“现在不好买菜。”“是的,就是难买。”我一看是两个年轻妇女在对话。
“我也有此同感。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菜蔬品种多了,顿顿像过年,人们的嘴也吃刁了,一家人的口味也不一样。确实难为买菜的人。也难怪现在到了休息时间,不少人家一同外出买菜,恐怕就是为了解决众口难调吧!”夫人说。
“现在菜是一天一个价。”两个老太婆边走边说。
“现在蔬菜价格在早晚时间、不同的人卖买、蔬菜的质量、不同的地点,价格都存在差异,买菜时还要学会讲价,否则,你买的菜就比别人贵,质量数量就比别人差。”夫人教我说。
“我又不经常买菜,还是你自己学好吧!”我调侃地说。
“叔叔,买点笋子吧,就只剩这么一点了。”我扭头一看,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睁着圆圆的大眼睛望着我说。旁边还蹲着一个老妇人,看上去可能有70多岁的样子,大概是小女孩的奶奶吧。
我蹲下身子看了看,说:“买几斤吧!”
小女孩子高兴地装了一小袋子,说:“叔叔,够了吧?”
我点一点头。她麻利地称了秤。说:“4斤,12块钱。”递给我,我付了钱。心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
短短的300米距离,我们边走边看,边买菜,见了熟人也招呼着,不时寒暄几句,买了四五样时令蔬菜,挤出头,花了近2个小时,还出了一身毛毛汗。
往回走的路上,我对夫人说:“买菜还真长见识。”
夫人说:“菜市场也是一个小世界,什么样的人没有,你不要小看了买菜,卖菜,这里边学问大着呢。”
她接着又说:“卖菜的,有的几年就发了,有的要不了多久就把本钱折完了。买菜的,有的花很少的钱,买回很多菜,有的花很多的钱,买回的菜又少又孬。”
我说:“那是有的会做生意,有的不会做生意。”
夫人说:“买卖双方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卖菜的人也在时刻瞅买菜人的一举一动,揣摩买菜人的心理,买菜人也应根据各种客观情况综合分析卖菜的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吗。”
夫人说:“从买菜卖菜中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有的人在买菜时不问价、不讲价、不挑菜,走到就买,拿上菜就走;有的人不停地讲价,过细地选菜,錙铢必争。”
说着说着,我们已经回到了家中,我在想,买菜虽是小事,但从中也可悟出不少学问呢,这正如《红楼梦》里所说“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