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沟
2014年5月1日,应西乡亲戚邀请,我携全家游了樱桃沟。时在暮春,暑热渐来,樱桃已熟透了,吃樱桃、赏樱桃的心情急不可待。
进入西乡县城,便有非比寻常的热闹。抬眼望去,行人渐多;路边街衢,疏疏朗朗停着各色私家车;餐馆商场,气球彩带飘飞。四面八方的游客是奔樱桃沟来的。
我们一行13人到胡记面馆吃了碗牛肉面,吮吸着春天的浓烈气息,从樱花三路上山。未及上山,便有樱桃扑面而来:樱桃广告比比皆是,樱桃树不时闪现,路边摆着一绺一绺的樱桃卖,有竹篮装着的,有树叶摊着的,还有成串挂着的,颗颗樱桃玲珑剔透,红的,黄的,有的连着蒂,有的还沾着叶,像玛瑙,像珍株,贮着汁,透着甜,恨不能抓一把来丢嘴里品尝。
恰在这时天低风骤,下起了小雨,雨丝飘飞,雨珠儿滴落,一时半会儿还没有晴的意思,我们便到路边商户的屋檐下躲雨。人越来越多,樱桃小贩便凑过来,一篮篮樱桃摆在大家面前。于是,看货的,讲价的,称秤的,忙得不亦乐乎。我也忍不住买了一塑料袋,与大家一起,边等雨边吃。不一会儿,樱桃被一抢而空,小贩们满心欢喜,提着竹篮又上山了。摘樱桃的能披雨上山,我们为什么在这儿干等?我们不甘落后,便撑开伞,冒雨上山了。
说是樱桃沟,其实应叫樱桃山。展眼望去,山势平坦,地貌丰富,绵延数十里,有沟、谷、梁、坡、包,此起彼伏,一览无余。半山坡嵌着“樱”“桃”“沟”三个大字,煜煜闪光,气势恢宏。
沿着标准的水泥路上山,或平或陡,或弯或直,或宽或窄,车辆往返,游人如织。两边的樱桃树一簇簇一丛丛,枝繁叶茂,青翠欲滴。一颗颗樱桃点缀树丛,像眼睛,如灯笼,似宝石,招引得大家眼睛发亮,口里生津。但没有人伸手去摘,知道那樱桃是有主人的,且是当地农民的收入来源,摘了樱桃等于口中夺食,于心何忍?大家只是观赏、评论、惊叹。
有人说:“赏樱桃,尝樱桃,见了樱桃乐陶陶。”
有人说:“清明节,五一节,樱桃正在树上结。”
有人说:“到了樱桃沟,不负黄金周。”
这时有一群文人墨客样的人背着包拄着杖走上来观了山色,抚着樱桃树不禁吟起诗来。
“雨过园亭绿暗时,樱桃红颗压枝低。”此是宋人晁补之的佳句,正应了景。
“一颗樱桃樊素口,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这又是东坡口占,引得大家只得望樱桃止渴,联想心事而已。
“日长刀尺罢,试屐樱桃下。”这又是宋人陈克的词句。古诗这么说,我们可不敢脚踩樱桃树下的肥土哦!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这又是那落魄皇帝李后主的吟叹,真像道出的是眼前景致,替我们说呢!
“快走快走,只顾吟诗,却忘了观景。快到观景台,那儿不知还要引出多少好词妙句。”有人催促,大家随着文人墨客拥上观景台。
这观景台是一个山包延伸出去的,远处看像一头牛,台就建在牛背、牛头上。走进观景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巨大的樱桃树。粗壮的树身虬劲而苍老,皱折清晰可见,色泽灰暗而又透亮,身子中空,人钻进去,可隐没全身,足见其经历了苍桑岁月。令人称奇的是一根粗而长的枝桠斜伸过去,再弯曲,枝尖触地,形成一道彩虹,又似一架拱桥,游人就从彩虹、拱桥下穿过,成了一扇凯旋门。
过了“凯旋门”便是观景台。中间四座台式雕塑记载了西乡李家村遗址、茶叶制作、午子风情等,它们与樱桃沟一起是西乡的文化名片。四周一例是白玉栏杆,靠近栏杆,周遭景色一览无余。青山白云,高楼大厦,良田美池,村郭农舍如画卷展现,如音韵般律动,既有登高望远的宏阔,又有君临天下的雄视。特别是那满山的樱桃树,像裙边,如彩带,装饰了这方水土,点染了这片山林。游人不约而同打开相机、掏出手机按动快门抢拍一幅幅画面,一道道美景。玉栏杆上,情侣相依,毌子牵手,老少同堂,争着留影,珍惜这难得的时光。
走下观景台,转过一道弯,便到了樱桃湖。那湖由山间泉水喷涌贮就,湖面如镜,清澈见底,白云、山峦、樱桃倒映湖中,组成另一幅图画。湖岸有亭,有台,有阁,有廊,有垂钓者,虽有人工,却无斧凿,人文与自然珠连璧合,浑然天成。山有了水便有了灵光,水有了山便有了根基,樱桃在山的怀抱里,在水的滋养下便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山、水、树,相映成趣,互生共形,加上人的点化,便是人间天堂。
还有很多景、人、趣,游不够,赏不完。这时已是云开雨霁,风和日丽,樱桃沟许是累了,需要养一会儿神,格外安谧而宁静。我们便缓移脚掌,轻挪步子,走下山去,赶到沟口。不料路边又摆满了一篮篮樱桃,老人、靓女、幼童,张着笑脸,欠着身子,向游人致意。这是最鲜、最嫩、最甜的樱桃展览,山上观树,山下吃果,好不惬意,好不舒坦。我们赶紧掏出钱包,买了樱桃,提着一袋袋、一盒盒回家,细细品味,与没来的家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