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征求不到意见”想到的
近年来的各种教育整顿活动不断,都有一个必做工作,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征求意见或建议,以便梳理归类,制定整改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不少领导或单位都按照这一要求,采取多种办法,公开或半公开地向单位人员或下属单位人员以及社会征求意见或建议,以便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改进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推动自己的工作,但收效甚微。有的征求不到意见或建议,有的征求的意见或建议也是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真正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基本没有。有人觉得奇怪,现在人们在私下里牢骚满腹,意见不断,但真正让他们说话时,却又闭口不提,岂不怪哉?原因何在?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阶段同样是学习和征求意见,学习各单位都抓得很紧,应当有所收获,但征求意见还是跟从前一样,有价值有见地的意见或建议很少,笔者也参加了几次征求意见的会议,会上提的意见或建议也多是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问题,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还是很少,这可能是一个普遍现象。正因为如此,有关领导才说:征求不到意见本身就有问题。要求要进一步征求意见。这是很有见地的。值得我们深思。
征求不到意见或建议,要么是你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别人无可挑剔,觉得没有你高明,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要么是你不是在真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或建议,他们认为你是做形式,走过场,提了也是别提,说了也没用,甚至反而会招来灾祸,与其如此,还不如留点口水养牙齿。当然,也有的人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不管怎么样,征求不到意见或建议不是一件好事情。鲁迅先生曾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特别是在这当今社会急剧变型的新形势下,人们利益的不断调整,各种利益集团不断分化组合,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人们不可能诸事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从这些年出现的各种事件、案件、矛盾纠纷来看,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党和政府要求很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很强,民主意识很浓,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并不是都深得民心的,有的距人民群众的要求差距还很大,甚至经常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人民群众不可能对党和政府以及我们的干部没有意见或建议。那他们为何又不提呢?我想,可能是与我们征求意见或建议方式方法以及吸纳意见或建议的态度关系极大,也就是说,我们是不是在真心实意地征求他们的意见或建议,及时改正或改进,让人民群众看到我们的真心与诚心呢?还是在敷衍了事,随便完成任务呢?
我们做任何事,态度非常重要。好的态度能够打动别人,让人坦诚相见,倾心相授,不好的态度,让人望而止步,退避三舍。现在征求意见或建议的态度大致有三种:一是真心实意,持这种态度的人很少,这些人对征求到的意见都非常重视,改正得也非常快,非常到位。二是半真半假,这些人在征求意见中,有选择地改正,无关紧要的改正得快,实质性的问题是很难改正的。三是虚情假意,大多人是持这种态度。这种人征求意见是应付形势,不走过场不行,征求意见是给别人看的,根本没有改正的意思。君不见现在很多单位或领导存在的问题,干部职工或人民群众时时时提,天天提,年年提,就是没有改进,甚至还越来越严重,甚至一些领导公开说,我就是那样搞,你们能把我怎么样。还有的领导公开在会上说提意见的人是小人。现在单位部门的一些敏感问题,如财务问题、人事问题、重大项目决策问题等,大多是秘密的,是极少数人知道的。现在的法律法规大多被一些领导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更何况那些规章制度呢?正因为如此的态度,怎么能征求到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呢?
有了好的态度,还要有正确的方式方法。现在征求意见的方式方法很多,如召开各种方式的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意见箱和电话、调查走访等等,这些方式方法多是过去使用过,且行之有效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仅有这些,那是远远不够的。由此我想到了远在几千年前一个故事,那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齐威王为了征求臣民对自己治国的意见,下令说:“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讥谤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由于他方法对头,“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由于他改正及时,效果非常好,“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古人尚且有勇气奖励批评者,现代人难道不能采取更多的方式方法去征求意见,从而更好地做好我们的每一项工作?由此我又想到了近年来流行的网络举报,设立举报电话等收集办案线索等方式方法,据媒体披露,中央纪检委设立举报电话当天就接到130万个举报电话,近年来的大案要案多是通过人民群众举报和在网络举报中发现的,这些方式方法用于我们的征求意见或建议有何不可呢?
最关键的还是要有改正改进意见或建议的决心,真正地改正或改进征求到的意见,让人民群众看到征求意见者的诚意。如果光征求意见,不真心实意改正意见,改正的光是一些皮毛,而对于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却不闻不问,甚至是一方面征求意见,一方面变本加厉地制造矛盾,让人民群众看不到希望,工作没有起色,管理一团糟,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那是不行的。人民群众不是听你怎么说的,而是看你怎么做的。身教胜于言教。你做好了,他们心里有杆秤。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
由此可见,我们不但要有积极探索获取意见或建议渠道的体制机制,更关键的是要有积极听取意见或建议,及时改正或纠正工作中出现错误的态度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