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情感散文 >四月份谈自我认识和解剖

四月份谈自我认识和解剖

2014-06-05 11:20 作者:糊涂夹馍 阅读量:116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我有太多时候漂泊在心灵的旅途当中,不断的思索,不断希望通过思考来使自己明白一些问题的答案,还原一些真相,仿佛唯有如此的周而复始,方才可以保持有意义的活着。几年下来,使我明白,对于我这个人来讲,解剖自我,是还原真相的最佳手段。

有太多关于人生的话题吸引着我,把人生化作香茗和旅途——美妙比喻,把人生分解成若干支离破碎的世界——动人的想象力。他们用一种超乎我掌控的张力持续的吸引我,感动着我。使我乐此不疲。

于是,在生命的夹缝中,我窥探到自我的过失,事关成败的决定,言行恶劣的举止。一路走来,在安静的时候,我终于还是忍不住要回过头看看自己,偶有心得,便想谈谈对自己的认识。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已经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探索这一切,为此,我深切的记得小学五年级时,自己写过那篇《爱,恨,情,仇,悲与喜》的短小随笔;而在我年纪更小一些的时候,我便做过一个感人至深的梦,即在我当时生活的世界里,一个留齐脖颈短发的清秀女孩子,在我家人遭到伤害时,给予我鼓励和坚强的勇气,因而我对她一直有着深沉而执着的感情。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梦影响着我的爱情观;而诸如此类,比如独自伤心落泪,或者把自己幻想成一个悲壮的电视主角,都是常有的事。

幼时的多愁善感与日俱增,在过往一连串的成长札记里,我发觉自己变得羞怯,深沉和不可知。我对未来充满沉思,对过去又总是深深留恋,不知道如何排解,也无法将其诉诸言语,唯有写作陪伴着我。于当时的我而言,写作实在是种恩赐,若说成俗气的比喻,“心灵的鸡汤”以及“生命的良药”都绝不过分。

我曾无数次的对内心进行追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有时候,我也能幡然醒悟过来缘何于此,又究竟成了什么人。那一刻,我会因此而变得精神振奋,仿佛人生的关隘有了新突破,光明指日可待(因为潜意识里,似乎永远有一道无法完全逾越的屏障),可是仅仅过了一天或者半天,我又会变得不可知,甚至产生精神上的疑惑和厌烦。更可恨的是大多时候,我只是处于懵懂的状态,整个人好似飘在空中,几乎连自己所想的问题也未能理解透彻,至于答案,几乎不知从何谈起。

我喜欢写作,书写时,仿佛进入一个自成一体的圈子,进去那个圈子需要一个契机,这是很多没有写作经验的人难以理解的。而这种契机大多来源于一些书,或者最近正在思索的问题,它们都是灵感的主要来源。

我看得书并不全面,几乎只涉及两个部分——心理学和文学,但文学所涉及的范畴相当复杂,因此我也间接看了些哲学和其他方面的书籍。近日看《人格与命运》一书,虽然版本无从考究,但收获颇多,联系以往的种种迹象,多少加深了自我认识。从人格角度划分,我被归到了浪漫型主题人格里,典型特征便是,喜欢追寻事物更深层的含义,对于生活中做每件事都要求具有相当的价值与意义,尤其独具艺术特质。

按照书中所言,浪漫型人格的两个侧翼分别为观察型和实践型,在安定状态下易转为完美型人格,具有压力时又会表现为给予型人格。这基本上可以完全反映我自身的人格变化。

这个答案适当的解答了我对于自身的一些疑惑,显然,“我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似乎有了些答案。通过人格分析来认识自己,是个不错的途径。

但回到几年以前,我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时,我并不理解人格这一概念。大约我想知道的只是“自己是否真诚”“自己是否善良”“是否足够的努力和关心别人”等等。更确切的说,我是想知道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是否如自己所判断的样子。

至今,我仍然时常反思,但这不同于以往。若说我的反思有何意义,我想唯一的好处便是反思的过程实在充满乐趣,就像篮球队员打一场无关紧要的比赛,一定是尽情的陶醉其中。有时候,我们无法说出有些事的具体意义,即便我们自以为是的赋予他们,那些我们所认定的无懈可击的意义。比如,我们会说每一次练球,是为了下一次比赛时表现得更加出色。但大多时候,当我们的手腕自然的将篮球抛出完美的弧度,内心难以抑制的愉悦恐怕早已替代了对下一次表现更好的期望——我们先前认为无懈可击的意义。而这就是兴趣使然,因此我自己反复的思索,有时候它们在脑际盘旋不止,有时候会发出声音似得提醒着我,我其实很活跃哟。每当这时,心境便格外愉悦。

对于时间的消失,我始终感到一种得不偿失的失落感。从何时起,早已无从考究。但这种失落感与日俱增,曾经到了使我寝食难安的地步。也许这么讲有点夸张,但绝不过分。

很久以前我便开始写关于时间的一切想法,并且对时间的流逝做出种种猜测,常常为此感到伤感。发展到顶峰时,我会整日不停的写作,我以为通过写作或多或少可以挽救一些时间,至少我曾记录下某一时刻。但这种想法几乎如同掩耳盗铃一样自欺欺人。何况在我大学期间,我便记住了一句话:“写作是一场于事无补的补救。”从那以后,我便一直明白这个道理。因为文字记录下来的不过是另一种与事件或者时间本身毫不相干的东西,它只能反映那一刻你的想法,做法,而既无法留住时间,也无法补救任何已然逝去的东西。真正接近补救的方式,在我后来的经验中,仿佛必需靠创造新的来填补空缺,维持已逝的东西留下的不平衡,唯有如此,我们方不觉得有那么遗憾!然而如此说来,人生几十年,哪怕超过百年,逝去一刻,终究永远少了一刻,于时间的流逝,任你做什么都无济于事,倒是乐观者巧妙的运用思维躲避了这种缺憾带来的失落感。

由失落引起的悲观也是时常有的。

悲观似乎是“完美主义者”的通病。我是否悲观,这个问题很长时间都缠绕着我。以至于,我曾经害怕被别人发现自己有悲观的一面。

然而,芸芸众生,谁没有悲观的时候呢?更值得称道的是,许多伟大的人,“悲观”这一命题都几乎纠缠一生。

“悲观。”这个命题也同“时间的流逝”一样长久的吸引着我,我自己是否悲观,我尝试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人格类型与自我坦白。

首先,我持有这样一个看法:判断一个人不能仅从表面去看,我想每个人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于“悲观”而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必须保持一致。即悲观者的思想已然深切影响到了行为与生活。我想这样才称得上过于“悲观”,尚且不足以定义为悲观者。

对于我这样热衷文字的人来讲,我想每一个词语所涵盖的范围及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于自己的用词,我向来十分谨慎,绝不会将一些过分的词语用来形容自己,以使自己自高自大或者造成不必要的压力。这种习惯非常好,它同时使我在与人交谈时,留下一个很会看懂别人心思的印象。其实生活中,能看懂另一个人的人比比皆是,但庆幸的是,能看懂而又可以准确表达出来的不多。如此这般,写作无形中已给了我这项超越常人的本领,使我感激不尽。

从人格类型来讲,我已提到浪漫型人格的一些特点,这种人格便决定了我喜深思,多想,因此我的感受性远大于很多人。这也是我对时间的流逝,事物的变迁格外敏感的原因。按书中所讲,浪漫型人格的人喜欢挖掘事物更深层的东西,但却不会因为这些思考而影响生活,当一件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他们也会立刻做出决断,不受任何影响。然而有趣的是,只要这件急事刚刚处理完,他们又会重新陷入思索。很多时候,我都会这样,因为思考不过是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就像有些人必须不停的表现自己,有些人则需要不断的说话来维持活跃一样。思考时,便觉得生命充满乐趣,潜意识里觉得踏实和安稳。即便思考的内容偶尔使自己郁郁寡欢,但思索者本身绝不需要任何安慰,反倒希望不要有人来打扰自己。自始至终,其内心都享受着巨大的愉悦。

这一点,在几年前已深有感触。身边的人时常以为我有许多隐忧,前来安慰。而我自己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曾使很多关心我的朋友大惑不解。而在《人格与命运》一书的开始,对于浪漫型人格就有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浪漫型人格的人总是觉得有种重大的东西失落了。”具体有什么吗?当然没有。我自己也完全不知道有什么值得自己如此感到困惑的事情。可那种“失落”感,从一开始就有真真切切,故而,在我过去的文字中时常出现一个词:“寻找。”至于找什么,找各种自己认为值得的东西,具体表现为“追寻生命的意义”“追寻梦想的所在”“寻找另一个自己,寻找自我”。如此一来,以前的种种困惑,终于能够真相大白。而在我写这些文字时,也可以大大方方,而不致失去方向。

那么,就我自己而言,我绝不认为自己是悲观的。相反,从近几年的自身表现来看,我觉得自己相当乐观。并且积极的面对着这个世界的一切悲欢离合与挫折,至今为止,我的内心仍然满怀希望,并且为了梦想而一步步艰难的努力着,对于爱情也仍然一如既往的向往。有什么理由值得悲观呢?偶然的打击与挫折,感情上的失落,也会使我陷入两难,或者情绪难以自控,但我想,那至少有一半是人格使然,另一半也完全无法定义成悲观,这些表现实在是极为正常的。不需任何证明与解释。

我讲了很多最近的认识。在文章的末尾,我却想起,朋友在微信上写的一个句子,委实立刻使我动容了,也给了我写这篇文字的动力。这句话便是:“愿美好芳菲一世,与不堪握手言欢!”真是动人的句子。其间蕴含着明媚与温暖,宽容与乐观,洒脱与大度,坚定与决绝。每读一遍,立刻使自己心生感激,这也许正是文字的力量所在。而我,大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追寻的,正是这种温暖和洒脱,乐观与决绝。我希望,你们也有同我类似的感受,于我而言,将是非常好的恩赐。

其他人在看啥

    《四月份谈自我认识和解剖》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