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的艺术
一看到这个题目,有人不禁会感到很纳闷:拿?这可是三岁小孩子也会做的事呀,这有什么学问?又有什么艺术可言?诸君此言差矣,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拿”,已经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存在于中国的社会里了。而世之所存,皆有学问。做人有做人的艺术;说话有说话的艺术;就连骂人,梁实秋先生就曾写下过一篇脍炙人口的《骂人的艺术》,何况这正在磅礴发展的“拿”呢?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这门学问,掌握一些“拿”的技巧,这对于我们以后在“拿”这一条道路上有进一步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
首先,在学习“拿”的艺术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拿”的概念。拿,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陈述的:拿,就是用手取或是握在手里的意思。这些都是过去的概念了,如今是一个讲求实惠的社会,象这种拿过来拿过去又不产生效益的行动,是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研究的,所以我们现在研究的“拿”需要把它引申一下,定义为“把别人的或是集体的东西据为己有的一种行为。”
(二)
弄清了“拿”的要义,现在我们就来进行“拿”这门艺术的基础素质的学习。《厚黑经》一文中说:人凡欲成大事者,必脸厚如刘备;或心黑如曹操;亦或二者兼备如孙权。从事“拿”这种活动,要求可就严多了。脸厚如刘备,则为人所不齿;心黑如曹操,则会滑进贪污的深渊还自以为走进了(拿的)艺术的殿堂。夜路走多了总会遇到鬼的,结果是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反过来,脸皮不厚就不敢拿;心不黑,就会不忍心拿。故此,唯一的出路是学习孙权的刚柔相济的政策。脸皮不可不厚,但不可太厚;心不能不黑,但不能太黑。如果能练到这一境界,就可以做到随心所欲地“拿”而不逾矩了。
(三)
通过以上基础培训,现在我们正式进行“拿”的实战操作。第一,我们要注意“拿”的时间、地点。“拿”的时候,尽量不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所在场者人人有份,当然也就无需这么顾忌了),虽然大伙都曾或多或少地“拿”过。因如今的人大多患有一种名叫“红眼病”的传染病。有的虽然嘴上不说,但腹诽的非常多。中国有句古话说:众怒难犯。所以,我们能避着点就避着点。万一不幸被人撞见了,也不必惊慌失措。这个时候就需要脸皮厚了。人,大都有一层面子裹着的,不看僧面还得看佛面,真正叫嚷的也只有那么几个想爬又爬不上去的人。真的碰到了这种人,那就只能下次再来了。只要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嘛!
第二条:我们要注意一下语言的方式。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所以我们在“拿”的过程中,说话不要赤裸裸,要含蓄点。比如你是有实权的人物,你下去考察时,先以“听说你们这儿盛产……”开头,然后就干吭两声。你下去时空空的行包回来时就包你满满的。大约是在清朝吧,那个时候的人贩毒大都是把毒品藏匿在竹杆里面。查毒的人知道了,也不吭声,就用那烟杆在竹杆上敲几下,于是双方都心知意会,这就是“敲竹杠”一词的来历。今天的人们,更是人才辈出,创造出了许多富有崭新的内涵的词汇。诸如“酒精”(久经)考验、“烟酒烟酒”(研究研究)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真掌握领会的。
第三条:“拿”的时候要注意方法。我这里主要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顺手牵羊法。例如,单位招待客户时,酒类不妨叫它两件,吃是肯定吃不了的,这样你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吃不了兜着走”了。二是偷梁换柱法。譬如,出差时,发票金额不妨多开点,堂而皇之,多余的就可拿进自己的腰包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实践,要灵学活用,切勿死搬硬套、对号入座。所以,先哲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四)
看到此处,你一定很佩服我把这“拿”的艺术形之于文,从而把它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顶峰了吧。其实,应当佩服的不是我,而是那些伸出手的人,我也只不过是把他们的事迹顺手拿来堆积成此文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