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小说 >小说大全 >党员刘光志

党员刘光志

2014-06-07 16:34 作者:有责匹夫 阅读量:232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农村党员信息库中我们检索到刘光志的如下信息:家住漆树村,曾任过10年支书,现在是一名普通党员。由支书到一名普通党员,只因他想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大伙儿做事,尽到一个党员的职责。

第一次见到刘光志是在一个夜场里。

夜场是为过世的人办丧事的场面。在农村,凡遇到这类事都要去行行礼的。那天我们翻过了两座山,拐了一面坡,到达漆树村的时候已是夜色朦胧。但见狭窄的山沟里,有星星点点的农家住户。在一个山崖下,灯火通明,人影憧憧,叫喊声、喧闹声不时传来。那就是夜场。走拢才发现主人家住的是两间低矮的草房,外面的院坝不足两米宽,院坝外缘即是陡坡。打量那些帮忙、行礼的人都是本村的男男女女,不大说话,见到生人就笑笑,以示打招呼,但都没有戴孝帕子。只见一个脸庞黝黑、头顶放光、身穿黑色中山装、年纪50来岁的中年人站在大门边招呼客人,安排各类事项,一看便知是个主事的人。同行的人向我嘘了一声“那就是刘光志。”见我们来了,他便停下手中的工作,把我们迎向里屋。我们一见如故,谈了一些农村的事情。我不解地问:“这一家咋没有人戴孝帕子?”只见他震颤了一下,才说:“过世的人是一个老太婆,娘家是很远的四川的。老伴早已亡故,唯一的儿子前年到河南挖煤遭遇瓦斯爆炸,死了。老太婆真的成了孤老婆子,由政府救济,村上负责日常生活。前几天得病后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死后因没有后人,为了节省费用,村委会组织村民处理后事,一律不买孝布,也就不戴孝帕子了。”正说着,一个年轻人来请示明日出殡请劳力的事,非刘光志出面不可。他就与我们打了招呼,出去了。这时旁边的人争先给我们讲刘光志的事。有的说刘支书不管哪家有事,他都要去当“支客”,当支客就是帮助管理;有的说刘支书媒人当得好,介绍的对象没有不成的;有的说刘支书外出搞副业,走了好几个省。

就这样整个晚上讲的都是刘光志的事情,一个通宵就熬完了。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就响起了剧烈的鞭炮声。这是快要出殡了。走出屋子,只见刘光志指挥大家扶柩、捆木头、安排劳力,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又一阵鞭炮响起,正式出殡了。因为劳力少,抬棺木缺人,刘光志就第一个抬上肩,吆喝着向目的地出发。我们也赶紧跟上。我边走边想,这孤老婆子要是没有这一伙人,后事谁来管?

我在漆树村待了10多天,对农村情况作了一些调查,与村两委的同志进行了座谈,也与刘光志成了要好的朋友。因为要赶写一份报告,不久就回城了。

过了一年多,我几乎把漆树村给忘了。一天上午,我正在屋里埋头看书,咚咚咚,一阵敲门声响起。我赶紧走到门边,从门眼里向外看,黑黢黢的,看不清楚。推开门,简直把我吓了一跳。横在眼前的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农村人。只见他满脸淌着汗水,头发蓬松,肩上扛着一个大麻袋,鼓鼓囊囊的,已压得伸不起腰来。

“这不是刘光志吗?”我惊叫一声。

“正是在下!”因为我认出了他,他显得有些兴奋,气喘吁吁中还不忘戏谑。

我赶快把他让到屋里,卸下肩上的麻袋,让座,沏茶,问这问那,真像久别重逢一般。

寒喧过后,谈开了正题。他说:“这麻袋里的东西是我们那儿广出的向日葵。这只能给你送一点点,大部分是用来找你办一件事的。”说完他顿了顿,猛吸了一口烟。

“你知道的。我们那挨河边有一坨平地,地势低,土肥,能栽点秧,弄好了一年还能打几背斗稻谷,管好几家人的生活呢。”他越说越兴奋。

我想起来了。漆树村刘家河小组靠河边确实有一块平地,当年刘支书还带我去看过。在那样的高山村有一块平地简直是宝贝。但河边的水引不上来,村民想把这块平地挑成梯田、吃上大米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要引水就得从一公里以外的上游拦河引水。他这次来莫非为这事?

“我这次来就是为这事。我们开过村民会,大伙儿都同意出劳力,还有出木料的。这次大伙儿公推我进城找你想办法弄两三吨水泥、百十斤炸药,该炸的炸,该补的补牢,说啥也要把那一截堰渠修好,把那几亩田挑出来。高山人就是想吃点自己种的大米。”

我心里有些酸。就为了那几亩田,就为了两、三吨水泥和百十来斤炸药,他们不知想了多少次,策划了多少遍,还动这么大的驾到城里来。我决心下定了,就是我私人出钱也不能让他的愿望落空。

“就这点土特产,请你给想想办法,全靠你了。”他几乎是摊牌了。

我笑了笑说:“你这点土特产顶屁用,还不如就搁我这儿,走时带回去。看在我在你家白吃了半个月的面子上,我将尽力而为。”

他站起来,双手抱拳,打躬作揖:“承蒙抬爱。”还是一副当“支客”的作派。

之后,我就带着这位可爱的农民党员跑水电局,跑交通局,跑扶贫办……大家听了引水挑田的故事,在办公室里嗑着高山村带来的向日葵,都很感动,也很支持。几天下来竟要到了15吨水泥、两吨炸药。这下修那条堰渠绰绰有余了,把个刘光志乐得像疯了似的,不停地点头,不停地道谢。整天忙着办手续,找车,好把水泥、炸药运回去。

走时他拉着我的手说:“这次来我是算了日子的,必定交好运,果然没错。等我们修好了堰渠,你要来放鞭炮啊!我们等着你。”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刘光志走后,因为路远,电话也不通,很长时间再没有联系过。今年党员先进性教育开始了,我又萌发了去见一见刘光志的想法。清明节前夕,我踏上了去漆树村的路。当我翻过两座山,拐过一道坡时,走的却不是小路,而是一条五六米宽、能跑车的马路,伸向了那狭窄的山沟,像一条金带子,蜿蜒曲折。遗憾的是我没有见到刘光志。他走了,带着一百多个劳力到新疆摘棉花去了。听说到新疆摘棉花,摘得快、摘得好的每天能挣上一两百元。

没有见到刘光志,但又听说了许多刘光志的事。他从县上拉回水泥、炸药,把劳力组织得好好的,尽量用人力干,不轻易动用要回来的宝贵的水泥和炸药。堰渠修好了,田栽上了秧,可水泥用了不到一吨,炸药还剩下了一千多斤。于是他与村上商量,用剩下的物资修村级公路,让车拉化肥,人不背了。后来他又发奇想,说在这山沟沟,奔小康不知要奔到猴年马月,出路还是出门去搞副业,也就是书记、乡长说的“劳务输出”,那才能多挣钱。等有了钱就干脆搬出这个穷沟沟。于是,他就带领大家出门搞副业了。

我有些怅然,但又很兴奋。看来这个穷山沟真的有希望了。

其他人在看啥

    《党员刘光志》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