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赢是最好的赢
有一个体育项目叫“山羊过独木桥”,说的是两个人从一座独木桥的两端出发过桥,相遇的时候,一个人只有把另一个弄下桥,自己过了桥,才算赢了。可是,有两个参赛者过桥相遇的时候互相拥抱、贴胸、转体,结果都没有掉下桥,都过了桥。裁判认为有争议。
要我是裁判,会判两个人都赢,都应该得奖。
比赛免不了战胜对手,独得翘楚,拿到煜煜闪光的奖杯,得到荣耀和赞美,无可厚非。有时候,该争的必须争,该抢必须抢。应有舍我其谁的气派。例如,敌对双方的争斗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你必须先敌发现,先敌按下按纽,干掉对方你才能存活。如果迟一步,晚一丝,你就成了别人的刀下鬼。但在另外一些场合,在非敌对性对抗中,如果换一个思维,彼此虽有竞争,但如果能互赢双收,则更是赢到极点,赢到更高妙的境界。
有的人眼光狭窄,小肚鸡肠,整天算计对方,独得好处,结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自己。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上帝向一个幸运人承诺:这个人要什么,上帝都可以给他。但有一个条件,给他一份好处,就得给他的邻居双份的好处。于是他盘算向上帝要什么。他觉得自己最需要的是金钱,因为自己很穷,要是有钱就可以由穷变富。但他想到,要是上帝给了自己钱,邻居就会得到双份的钱,那不是自己吃亏了吗?于是他不干了。他又想到,自己还是单身汉一个,要是向上帝要一个美女,就不解决老婆问题了吗?但他马上想到,自己要一个美女,邻居就会得到两个美女,自己还是吃亏了,于是他又不干了。他绞尽脑汁在算计自己如何只得利、不吃亏。最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要上帝挖掉自己的一只眼睛,这样邻居就会挖掉两只眼睛。上帝答应了他。结果自己不但没得到应得的东西,倒失去一只眼睛。
也有另外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沙石厂的老板,其经营顺风顺水,很快就有起色。有人发现他经营的秘诀是舍得吃亏。凡与他合作的伙伴,他总是让合作伙伴得大头,自己得小头。结果很多人都愿意与他合作,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其实仔细想来,他虽然自己得的是小头,但如果小头积多,由小到大,他还是得了大头。这就是合作的威力。
在社会活动中,无处不竞争,无时不挑战,明的暗的,长的短的,大的小的,疾的舒的,都在发生。有的人视“第一”为圭臬,追求垄断,讲求独吞,信奉丛林法则,在竞争过程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灭掉对手,不惜一切代价。或使绊,或挖坑,或垫砖,让别人不好过。有的人不惜造谣中伤,有的人不惜窃取秘密,有的人不惜杀人越货,置对手于死地。刘汉之流即是如此,结果得到了阶下囚、死刑犯的下场。
但另外一些人懂得竞争中的合作,合作中的竞争,自己赢了,别人也赢,自己得利,别人也获益。他们心胸开阔,目光远大,把顾客真正当上帝,把合作伙伴当神仙,敞开心扉,真诚待人,义字当头,结果顾客越来越多,资源源源不断,生意红红火火。别人赚了钱,自己也得了更多更大的利。
我们称市场机制为“看不见的手”,其含义为在利己心驱动下的自由竞争。亚当.斯密揭示市场机制的奥秘时说了一句真言:人天生是利己的,但在市场活动中只有利他才最终利己。因为生产的产品只有别人认可,拿钱买了,即获得了货币选票才算把产品变为金钱,才实现增值,获得利润。所以要利己必须利他,不利他就不能利己。懂得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懂得市场竞争法则。所以好的商家总是在产品质量上下工夫,在服务水平上用力量,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先利他后利己。这是一对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我们要好好琢磨,真真反思。
我们的先人倡导和谐,即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关系中,要做到“仁”“爱”“和而不同”“和谐相处”,从差异中找到共同点,从矛盾中找到同一,从分叉中找到交集,两端取中,异中求同。我们国家是一个大国,社会关系极其复杂,追求个性化,讲求独立性,在竞争中创新,是当今中国人必有的人格素养,但就整个社会看来,必须讲求和谐,义利相较,义字当头。如果让垄断坐大,寡头横行,那就破坏社会公平,出现两极分化,社会倒退。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互赢是最好的赢。像山羊过独木桥,如果两人相遇,一个人把另一个弄下桥,自己赢了但也赢得不爽,不舒服,不痛快,因为自己的赢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背上良心的负担,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但如果牵手、贴胸、转体,都过了桥,自己赢了别人也赢,赢得奖杯也交了朋友,拿了冠军也赢得了友谊,获得双份丰收,那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