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姓名变迁初探
一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
西周时为巩固王权,姓和氏的区别更趋严格。男子为氏,女子为姓,“氏”曾经为贵族所独有,丢“氏”即是丢掉贵族地位。故“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夏、商、周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只称氏与名,而不称姓。只有妇人称姓,至于庶人当然无氏,故只称名。因为姓、氏的区别,我们祖先3000年前就规定同姓不通婚,氏重在“别贵贱”,姓则重在“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姓则是不可改变的。“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脉传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的祖先不但创造了血脉传承的文明法则,也为后人回溯历史、寻根问祖提供了大大的方便。
姓氏主要来自六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四是因封国为姓,黄姓因先祖封黄国,黄国被灭,黄国子孙流散各地为黄姓。五因从事的职业为姓。六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变迁史,姓氏一直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爱和尊重的话,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数千年来,迁徙到异地他乡的华裔外籍人,现在他们还念念不忘他们的祖国、祖籍、祖先,常常来中国寻根拜祭,在他们的族谱上,还记载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严然存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华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虽悠久。其间两国务有盛衰,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时而慕之者,予常驰念于我高祖统政之故国,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谱,同族其发欲为,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有关中国姓氏有史可查的记录,主要是秦汉以后的文献。正是在秦汉时期,才奠定了中国姓氏延绵不断稳定传递的基础。在这几千年里,大规模的人群迁移、民族融合和同化的进程与汉族姓氏的进化是同步的,当今姓氏在全国分布特征是这几千年漫长历史进程的结果。
二
古代中国人特别是有一定名望的中国人对取名字非常讲究,不但取名,还有字和号,甚至有的还有多个字和多个别号,而且名与字和号之间有着意义上的联系或关联。在取名字的时候,注重生辰八字的配合,阴阳数理的推算,且讲究文雅动听,内涵丰富,讲究避讳等。还有大名与小名之分。小名一般显得亲切、可爱、动听。贫寒家庭子弟取名字没有多少讲究,认为名字越贱越容易抚养,少生病,长得壮。阿猫、阿狗、阿猪地乱叫,也没有人计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名字变化很快,而且很多名字时代感很强。除极少数人有字和号外,大多数人都只有一个名字,且姓加名多为三个字组成。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民欢天喜地迎接新中国,当时不少人就以“张解放”、“黄爱军”为名。到了50年代抗美援朝,很多孩子就叫“李抗美”、“刘援朝”。 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为庆祝胜利,有人改名为“齐建功”、“秦立业”。1957年中国开始大跃进,“刘超英”和“李赶美”又成为名字中最为流行的选择。文化大革命是个人人自危的时代,大人们都小心翼翼,言行唯恐不符革命的要求。那时出生的孩子,大都被叫做“张向东”、“刘卫红”、“黄学农”、“蒙学军”,意思是坚决捍卫毛泽东思想,向广大工农学习。
70年代中后期,中国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一切都在改天换地,当时的父母认为,三个字太普通了,还是两个字来得新颖。“张剑”、“李媛”、“刘迪”之类的名字很是普遍。不过这个风潮在几年后就停止了,据说是因为太多人同名同姓,造成麻烦。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门户开放,百业俱兴,通讯发展一日千里,思想撞击,中西合璧。父母们在孩子的名字上可以发挥的空间已经大大超过从前。两个字、三个字、甚至四个字、五个字都有,再加上全是独生子女,上一辈恨不得倾注出所有爱心,把父母、爷爷奶奶、外爷外婆的姓氏都用上,还有一些父母干脆丢掉了华文名,以“麦琪”、“安迪”、“安妮”代之,可能也有希望下一代早早国际化之意。
本世纪初,韩风来袭,“宋成宪”、“裴勇俊”、“朴龙河”、“张东健”也屡屡出现。
近些年,人们取名字逐步回归理性,又开始注重中国传统的三字姓名,注重阴阳八卦、相生相克,文化内涵等。也有人提倡在取名的同时也取字和取号,但我认为这只不过是文人在玩文字游戏而已,没有多少实际价值和意义。
其实,无论名字是俗是雅,是特立独行,还是芸芸大众,是五彩缤纷,还是灰蓝夹杂,本来都无所谓,因名字只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的民族,文化丰富深厚,取名文化更是别具一格,独领风骚,因此,我们现在在取名字的时候还是应注重文化内涵,以文雅简洁为主。取名字还是应遵循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变迁。现今时代,中国人取名的选择更多了,中国人的名字也更符合国人的习惯,更符合时代的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