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琅琅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哪个班上语文课,是最容易判断的。因为上语文课的教室里会传出来琅琅的读书声;甚至有的语文老师把学生训练得读起课文简直象是在唱歌,琅琅的读书声也让校园里充满了活力。
我这个人不大爱活动,那会儿每逢上体育课的时候,我最喜欢躲在上语文课的教室的后门处,听他们读课文。偶尔会有老师范读,这更是难得的好机会,那高高低低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腔调,在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常常令我陶醉于其中。当然我最喜欢上的就是语文课了,读起课文来自然也就特别卖力,我的普通话说得比较标准,大概也就是那时候训练出来的。
那时候上语文课,老师很少作详细的分析。先是教生字,老师领读一遍,我们读三遍,读会了,又用手指头在课桌上划拉着写七八遍;然后是教生词,老师用极缓慢的语速解释词的含义,我们赶紧记到本子上;之后呢,就是读课文了,一般老师先范读,然后训练学生读。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训练我们读课文的花样可多了,把一篇课文分成几个部分,男女分读、小组分读,个人轮流接读,用低声调读,用高声调读……我觉得那忽儿的老师,宛如乐队指挥,很神气。如果是对话较多的记叙文,老师还会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读得差不多了,也就把课文背下来了。老师分析得少,学生的朗读自然就多了。经过这一番读,有些语句的含义,竟然不用老师多讲,自己慢慢地也能领会一点了。足见朗读的效用了。
我们那时候学的课文,选自《毛泽东选集》中的多,选自《人民日报》、《红旗》杂志中的社论多,总之政治色彩比较浓郁。有些文章对我们这些小学生来说,深奥了一些。但在反复朗读中却也能渐渐领悟到一些;加上当时收音机里常听到这些东西,语文课也算是能过关了。现在想想,我的语文基础竟然是这样奠定的。
然而,那琅琅的读书声却深深印在我的记忆中,时时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成为美好回忆的一部分了。
曾几何时,校园里却很少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了,总让人觉得缺少些什么。这恐怕是应试教育造成的吧。现在的语文课堂上,老师分析得很多,往往把一篇文章撕破揉碎了进行讲解,唯恐那一方面没讲到而考试时会出题。一节语文课,时间那么有限,而任务又那么多,学生反复朗读的时间就没有了,最多读一遍。老师常常是布置学生下去读;可实际上又有几个学生会“下去读”呢?学生自己领会的少了,课堂上又常常听得一头雾水,语文水平不下降才怪呢!
其实重视朗读,也是古代教育的方法之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领悟了什么也就解决了。古人写文章讲究“气”,也就是靠语感,一个人的语感好,写起文章来就能“一气呵成”吧。语感怎么培养,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朗读啊。可以说,过去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学者。当然这样说有些夸大,但在朗读中去体悟语言,去感受语言,对提高语文水平,的确是有帮助的。
唉,什么时候在校园里又能听到书声琅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