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乱谈八卦 >书院史话

书院史话

2014-06-22 09:36 作者:蒲宇伦 阅读量:128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机构,自唐代出现以来一直延续至明清,它介于官学和私学之间,集藏书、校书、读书、治学于一体。书院是中国文人阶层读书治学、聚徒讲学、传播文化思想的场所,体现的是中国文人的品位和追求。晚清书院曾取代官学成为国家的主要教育机构,由于在与科学结合方面存在许多弊端,随着西学的进入1898年清帝渝各地改书院为学堂。辛亥革命后,学习西方又改学堂为学校。

书院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在文化教育史上,起到了补充官学,传承文明,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作用。全国有闻名遐迩的衡阳石鼓、长沙岳鹿、商丘应天、庐山白鹿等四大书院,在历史上曾经培育了大批精英;四川在清乾、嘉年间各地有书院四百多所,其中锦江、玉凤、紫岩,通材等书院最有名气。

川南兴文明清时期有文印、凌霄书院、九姓司有和山书院。几各书院在学习方法上均采取个别钻研,互相问答,师长集体讲解。聘请有名学者讲学其间,以授儒家经典为主,间以议论时政,对学术思想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文印书院;据有关史料记载始建于明万历二年,即(1574年),落成于万历四年,与明军克平九丝后修建建武城驰同步。书院建在文庙北侧,因境内有文印(印把)山命名。为三合头结构房屋,中有石崁天井,两厢为六柱五列,四间讲堂,成为九丝一代最早建立的书院。后因归并兴文,书院即废,以后改为“皇仓”“积仓”,解放初拆供军队柴火,至今老建武城仅留书院遗址。

为了彰显九丝积淀的厚重文化内涵,推进僰乡文明建设,传承地方文化,弘扬国学,培育新人,最近在建武中成立了“文印书院”,聚集一群诗、词、书、画业余爱好者,研习,切磋,共同为繁荣文化献计出力,释放正能量,可庆,可贺!、

凌霄书院;创建于乾隆四十八年,由兴文县令潘敬苍初建,因境内由凌霄山而命名。院址在今百货公司仓库,原来的第一高等学校。清末改书院为学堂,凌霄书院即废。该书院曾为官办文化教育机构,为培养地方人才起了很大作用。现有一个民间文化团体,“凌霄文萃”继承和弘扬了具有悠久历史,浓厚文化内涵的“凌霄书院”的传统,在一群热心本土文化人的努力耕耘下,为建设文化强县,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社团。

和山书院;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九姓司长官任嗣业捐田10亩,建立书院于九姓学宫之侧。因九姓司境内有中和山,书院故取名为“和山书院”。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任清复捐助田产11亩,将和山书院移到泸卫米市街。光绪十一年,刘启英以书院地址狭隘,不能兴盛学府,并邀约刘圣瑞等7人带头募捐,并提取田产100余石,共募得建筑经费1400余银两,合原有产业,在兴文县城北一段公地(即今兴文二中桂花厅),建屋3幢,后面扩入大片园地,直抵古宋镇香水山山下,“和山书院”就此奠基成为泸卫城的最高学府。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废科举、兴学校,洪裕昆奉命开办学校,将和山书院旧址酌加修茸,把校名改为“泸卫学堂”,是年10月开学。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改校名为泸卫高等小学堂。宣统元年申请设中学,改为“古宋县立高等小学堂”。1949年兴古宋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更名为古宋县初级中学。1950年改名“川南古宋县立初级中学”。1959年学校改名为“四川省古宋中学校”。1959年底古宋并入叙永,学校改名“四川省叙永第二中学校,”1983年10月原属叙永大坝、古宋、共乐三个区划辖兴文县,1984年学校再次更名“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校园内保存了书院老屋三间,门前有两株百年老铁树,屋内保存了一块石碑书有“振兴文教”四个大字,这也正是当年和山书院和今日办学校的主要任务,文教兴则民族兴,民族兴则国家强。

书院由兴到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传承民族文化培育人才方面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追忆和研究书院历史,有助于当今文化建设与繁荣,有助于推进教育的改革。书院是学子读书求学问的地方,希望我们的学校都好好地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处处能闻朗朗读书声!

其他人在看啥

    《书院史话》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