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经典散文 >拐杖

拐杖

2014-06-25 14:45 作者:任润刚 阅读量:189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拐杖,也称手杖、拐棍,是许多老年人出门的随身之物。它不仅可以使上臂肌肉得到锻炼,而且还可以减轻下肢步履疲劳,助人稳步健身,使长者益寿延年。“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就连“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晚年亦常以手杖为“伴”。

拐杖在古代又叫“扶老”,是尊老敬贤的标志。对服务于朝廷的官吏而言,“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时有“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礼记》之说,杖成了尊老的代称。

据《续汉书•礼仪表》载,汉代对70岁以上的老人要“授之以玉杖”,这种杖“端以鸠为饰”,被称为鸠杖。传说鸠是不“噎”之鸟,刻鸠于杖是提醒老人进食防噎。向老者赐鸠杖则含有祝寿之意,王维《春曰上房即事》诗云:“鸠形将刻杖,龟壳用支床”。按汉时法令,老人持这种手杖可自由出入官府;入宫廷不用俯身;谁要打骂持鸠杖的老人即被认为大逆不道。诗人李白《白鸠辞》中“天子刻玉杖,镂形赐耆人”的诗句,表明此俗至迟延续到唐朝。

古今手杖名目繁多,且有时代烙印。除了上面所说的鸠杖外,旧时的龙凤杖,龙头杖和凤头杖两种,分别因杖上端雕刻的龙头和凤头而得名,多为名门贵族、皇亲国戚的老者携持。其中男老者持龙头杖,女老者持凤头杖。此两种杖一般高于人头50—60厘米,外观豪富、气派。在手杖中,唐代诗人刘禹锡尤爱斑竹杖,他那“一茎炯炯琅玕色,数节重重玳瑁文”的名句,就是对斑竹杖的赞咏。藜,通体扭曲,为一种老茎坚实的植物。对藜杖,王维有诗云:“悠悠策藜杖”;杜甫亦有诗曰:“明日看云还杖藜”。还有拐子杖,据《五代史》载,王俊奉表于契丹,契丹主便回赠王俊木拐仗一根,后来,拐杖就成了“杖”的通称。古人用枸杞茎蔓和根做拐杖,称仙人杖,有健身功效,宋代苏轼就有“仙人可喜人,扶杖抗衰老”的诗句。

拐杖也叫拐棍或棍子,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助以打天下。大别山山陡、林密、路险,视力极差的刘伯承因此不能骑马。看到刘伯承走路很吃力,同志们就绑了一副担架让他坐。刘伯承说:“我走路难,你们走路就不难?我们一起锻炼吧”。警卫员没办法,就砍了一根竹子让他拄着。由于竹子砍得比人还高,邓小平对那位警卫员说:“你把竹子砍短些,你看他拄那么长的棍子,多像个要饭的!”刘伯承听了诙谐地说:“要饭的棍子就是要长,才不受狗之欺。我要拿着大别山的这根打狗棍,把中国头号帝国主义走狗蒋介石打倒!”说得大家捧腹大笑。

现代科学技术使手杖不断更新换代,诸如保暖手杖、报警手杖、照相手杖、救生手杖、时钟手杖、钓鱼手杖、椅座手杖、雨伞手杖、照明手杖等等,可谓林林总总、无奇不有。在国外,德国的防暴手杖、西班牙的麻醉手杖、瑞士的夜光手杖、意大利的灭火手杖亦应运而生。

最有趣的,要数爱尔兰人冬天用的冰蛇手杖了。原来,爱尔兰地区有一种水蛇,它冬眠时的姿势很奇特,直挺着身子,头部还有一个小弯,当地的老人在严冬时都喜欢用它当手杖使用。当然,冬去春来时,这种不花钱的“手杖”便不辞而别了。

随着收藏热的兴起,我国已有数万人先后钟情手杖的收藏。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还成立了“中国手杖收藏研究协会”。

手杖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从懂事起就记得家乡老年人拄拐杖,俗称“拐棍子”,也有的老年人一辈子到老不用拐棍子,笑喝喝地说:“扔掉了拐棍子”!表明身体强壮。也有的老年人把拐杖当成了工具,靠它把东西挑走或抬走。也有脾气不好的老人用拐杖指指点点,生起气来恶狠狠地把拐杖打在年青人身上,活像古戏里“上打君,下打臣”的“上方宝剑”,年轻人岂敢还手,吓得求饶乱跑。

拐杖和轮椅是老年人生活中最常见的支具,特别是骨质疏松,出现驼背、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老人,应该使用轮椅和拐杖。同时,还可以起到警示作用,防止与匆匆走路的年轻人相撞。

在有些老年人拒绝使用拐杖,认为拄拐杖就是衰老的表现。其实并不然,只是为了保护和支撑,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拐杖,自古至今是感情的载体,它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其他人在看啥

    《拐杖》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