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驴
驴,在我少年的印象里,与马一样又不一样,总觉得它长得特别,有点神奇。刚上小学一年级,就有一篇课文“张大发数驴”——有一天张大发赶着毛驴去县城赶集,半路上他骑在一头驴上数着:1、2、3、4、5、6、7、8、9……哎呀!怎么少了一头呢?他慌忙从驴背上跳下来又数起来:1、2、3、4、5、6、7、8、9、10……咦!怎么够数了?他兴奋地走了一段路,又骑到驴背上数,结果又少了一头,他又从驴背上跳下来继续数,结果又够了……就这样边走边数,不知不觉到了县城。那时,还不知课文的含义,光觉得挺有意思。长大了,才意识到这个数驴的故事,对于小学生的启蒙教育是多么有趣和深刻啊!
驴,与人的关系和生活息息相关,在它的身上生发出许多典故。
“驴唇不对马嘴”是说回答问题或打比方有出入,不相符合,其意有些讽刺和笑话,有时也说牛唇不对马嘴。
驴打滚。驴驮着东西回来或刚卸下套,在地上打个滚,打着响鼻放个屁,痛痛快快叫几声,酣畅淋漓,一下消除了浑身的疲惫。后来,引伸到一种剥削的行为。在黑暗的旧中国,农民在种地主家的地年年交租,“驴打滚”增加,对农民的剥削越来越重。后来又逐渐比喻成一种放高利贷的行为。放债到期不还,利息加倍,利上加利,越滚越多,活像驴翻身打滚。
“好心当成驴肝肺”。一个人好心好意为别人办事出主意,但受到误解,不得好报,只好伤心报怨。
“驴年马月”。对遥遥无期的事物,由于难以实现,逐渐失去信心。有时也叫“牛年马月”或“猴年马月”,都是一个意思。
驴的身世有点特别。驴属哺乳动物。公马和母驴交配后生驴骡,称杂种,身体较马和骡小,耳朵较小,尾部毛少,也叫駃騠。
驴生性粗野倔傲,一旦发起脾气来又踢又咬,驴蹄子厉害,能把人踢死。咬人更厉害,一旦被它咬住,它的牙非把你的皮肉咬穿咬透,致人死命。人们往往把人的脾气比喻成驴脾气,如果有谁一旦有了驴脾气,就很难团结到一块,俗话说:“一个槽上难拴两头叫驴”,就是指这个意思。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驴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大概都是相同的。解放前,谁家能有一头小毛驴,那就是好过日子人家。姑娘出嫁时,甚至都不问男人长什么样,只知道对方家中有头驴,就嫁了。驴轧碾子拉磨,还要戴着捂眼,有点像旧时女人的命运,所以乡间能听到许多与驴有关的女人的说法,那都是些苦命的女人,像驴一样在磨道里转一辈子,却没能赢得最起码的尊重和待遇。
驴的全身是宝,《神农百草经》中写道:阿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珂。”可见阿胶最初是牛皮熬的阿胶。传至唐代,人们发现用驴皮熬的阿胶,药用功效更好,便将牛皮改为驴皮,并沿用至今。山东的阿胶企业,1952年建厂,1996年已成为上市公司,同年七月A股股票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十几年下来,很是对得起股民。
民间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谚语,驴肉蛋白质含量比牛肉、猪肉高,而脂肪含量比牛肉、猪肉低,是典型的高蛋白质低脂肪食物,驴肉具有补气血、益脏腑等功能,对于积年劳损、久病初愈、气血亏虚、短气乏力、食欲不振者,皆为补益食疗佳品。
由此说来,人类对驴是有着悲悯情怀的。知道它们付出的最多,且几乎没有什么回报。正因这样,就有了为其抱打不平的心理,不得有了喊冤叫曲之声:驴是动物其中重要一员,但在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它的席位呢?
历史是公正的,在收藏家眼里,黄胃的“驴”,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吴作人的“骆驼”,以及李苦禅的“鹰”,都是最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之一,且具有强烈的市场号召力,十分抢眼和惹人关注。我想,这是对驴的最高评价和理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