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吃粽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民间端午节制作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关于粽子的名称,历来颇多,有书可据的就有“角黍”、“黏黍”、“粽子”、“包米”、“锥粽”“、筒粽”、“菱粽”、“秤锤粽”、“九子粽”、“竹叶粽”、“裹蒸粽”等,大体上是依形状而名的。现今常见的粽子在制作式样上,有尖角“小脚粽”、长形“枕头粽”,以及方锥、宝塔等形态,有大有小,形制精巧美观。在花色品种上,诸如赤豆粽、红枣粽、柿干粽、咸肉粽、火腿粽、排骨粽、鸡肉粽、脂油粽、八宝粽、什锦粽等等。可谓品类繁多,风味各异。
民间谜语中有关粽子的谜语颇多。如“三角四棱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我在深山坳里坳,相公请我去看潮。我向娘子讨把米,娘子反手缚我腰。”、“生在青山青朵朵,爬岩爬坎去找我。找到回家吃饱饭,拿棵草草拴住我。”、“珍珠玉粒女,嫁了穷夫竹叶郎。今晚投河吊颈死,明朝解去人衙(牙)门。”等等。当你品尝粽子的时候,回味一下趣意盎然的粽子谜语,或许会带给你一份快乐。
对于食粽,历代诗人多有吟咏,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温庭筠);“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郑谷);“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将簪艾一枝。”(陆游)。有些地方的人喜欢吃纯米做的“白莹如玉”的粽子,吃的时候撒白糖或淋蜜,故有“采缕碧筠粽,香梗白玉团”的诗句。端阳时节,已临仲夏,有的地方喜欢吃凉粽子,“冰团水浸砂糖裹,透明解黍菘儿和”,描写的即是吃凉粽子的情形,其实吃冷粽味道更浓。
端午食粽还有一副佳联,流传至今。传说,清代文学家、四川才子李调元,有一年端午回家,进厨房发现一锅粽子,刚要拿起吃,被他的三嫂拦住。三嫂深知五弟文思敏捷,就随口说出一句上联:“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并声称对不出下联,不能吃粽子。这上联连用三个“五”字加之之有个“讨”字含有贬意,有为难、讥笑的意思。李调元很不高兴,刚要赌气离开,忽又见到厨房中有油糍粑,便伸手去抓,又遭三嫂子阻拦,说:“这糍粑是我昨晚熬夜熬到三更,舂米做成的,如果对不上,还是别吃。”李调元听三嫂这样一说,急中生智,对出了下联:“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字字对仗工稳,且用“偷”字报了“讨”字之仇。三嫂深为钦佩,但还佯装不满。李调元也觉悟出不恭,两人相视而笑,各自更换一字云:“五月五日五弟厨房吃粽子”;“三更三点三嫂檐下舂糍粑。”最后,李调元终于喜得香粽而食之。
端午节到来,又是“绵绵粽子缘,溢满人间情”。小小粽子,品其色香味,也品个中文化韵味。多姿多彩的粽子,蕴涵着深厚的民族底蕴,粽子文化成为一种意义隽永、斑斓璀璨的美学文化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