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情感散文 >乡音不改

乡音不改

2014-06-25 16:20 作者:任润刚 阅读量:155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乡音,就是指每个人说话的地方口音,山南地北都有各自的乡音。乡音很亲切,也很顽固,因为那是童子功,是语言的基本底色,所以,许多人很久不曾讲乡音了,但无须复习也不会忘记。而即使后来不管下多大功夫练习了多少年普通话,一张嘴还是能听出家乡话的痕迹,包括那些播音员。乡音的力量还很强大,好像是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一个人不论走多远,离家多久,见老乡时必须用乡音,回家乡一定要用乡音,而且还要地道有味,否则就会被乡亲们看不起,说你“撇洋腔”、“装蒜”,不管你在外边混的怎么得意。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杜甫的名诗《回乡偶书》,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在外闯荡多年却乡音依旧的老者形象。

国学大师章太炎,浙江余杭人,离家多年却乡音依旧,说话要有人翻译。他演讲时,往往要有五六个弟子作陪,有写板书的,倒茶水的,找资料的,大弟子刘半农便担任翻译,其情景甚为壮观有趣。他的开场白很狂:“听我上课是你等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不过大家都觉得很正常,一是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有资格狂;二是其外号就叫“章疯子”,本色使然。

上世纪80年代有部电影《乡音》,女主角陶春的饰演者叫张伟欣,是时下正走红的明星李小璐的母亲。陶春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一辈子没有走出家乡,连火车也没见过,最后患了癌症,丈夫才带着她去县城看火车,逛商店,终于听到了与乡音不同的口音。

曾写过《丑陋的中国人》的台湾著名杂文家柏杨也是个乡音不改的人。他是河南辉县人,离开家乡60多年了,一开口,还是满嘴家乡话,土的掉渣。他的夫人、著名诗人张香华,则是一口标准国语。她说,曾经很长时间都听不懂柏杨的家乡话,要靠写纸条交流,但耳濡目染多年,现在连她自己也能说几河南话了。

乡音是亲切的,是感情的渊源。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记得在部队时有一次去东北抚顺出差,有个人听我说话是关里的,便一下抱住我说:“哎呀,老乡来了!”

我的两个孙女,一个十岁,一个六岁,都生在河南,长在河南,但能说地地道道的河北老家话,并且两人演节目,全用家乡话,我感到十分亲切,这大概在她们骨子里注有乡音的基因吧。

其他人在看啥

    《乡音不改》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