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情感散文 >又闻蛙鸣

又闻蛙鸣

2014-06-25 17:18 作者:任润刚 阅读量:284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夏天刚下过头场雨,空气湿漉漉的,吃过晚饭,到郊外散步,忽然听到从庄稼地里传来蛙鸣声,最初只是一两声,而且是怯怯的,声音不大,试探似的。我知道青蛙在青草泥土里蜇伏了深秋严冬和春寒料峭的季节,夏雨把它们从窝里“请”出来,它们的肚子还不大,嗓子还不敢放开。接着五六声、七八声,相应着热闹起来。我被这久违而又熟悉的蛙鸣声所引吸,循声趋步接近它们。在夜幕里,蛙鸣非但因我的打扰而停止,相反叫得越欢了,我被热闹的蛙鸣所包围,心中伴有莫明其妙的震憾。

儿时对青蛙太熟悉了。每当盛夏,青蛙在水塘靠蛙声招引伴侣,产下仔,很快变成蝌蚪,开始只是有头有尾巴,后来长出两条腿,紧接着尾巴脱掉,长出四条腿,就成了青蛙。青蛙有雄雌之分,雄性个小,身呈绿色,叫声长且响亮。雌性个大,身上有花纹,叫声短且沉闷。青蛙的种类很多,除了常见的以外,还有特殊的。如有一种青蛙个子很小,身上裹一层草绿色,它的叫声犹如播种时拉砘子的声音,因此叫它“砘子”;还有一种叫“疥哈蚂”,就是所说的“懒哈蚂”,它身上好像长了一层疥疮,俗话说“赖哈蚂想吃天鹅肉”,就是对它的厌恶之情。可是,赖哈蚂的叫声也很有特点,并不难听,人们只是因对它的恶感而无心去欣赏了。

追溯我国历史,有不少文人形容蛙鸣的。齐白石有一幅《十里蛙声出山泉》的丹青水墨,画面上有几只蝌蚪嬉于山溪,竟无一蛙。伫立画前,耳畔独听近一声远一声的阵阵蛙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被白石老人渲染得酣畅淋漓。

早年被这蛙声所感染的艺术家恰是身披戎装的辛弃疾。那时他身居高位,闻稻田花香,听蛙声一片,揽髯按剑高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与辛弃疾的豪放相映成趣的是宋代诗人赵师秀在如雾似烟的黄梅雨季,约人未到,那蛙声平添的多是寂寥之情:“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客不来约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位居唐宋八家之首的韩愈为文立意高古,独写蛙声却自然清析“一夜青蛙鸣到晓”。

吟咏蛙声美妙的诗文代有名篇,不乏其人。可因听了蛙声闹笑话的皇帝,恐怕只有晋惠帝一人。《晋书•惠帝纪》载,有一天惠帝在华林园游玩,听见蛙声就问身边人:“那蛙声是官家的还是私家的?”身边人巧妙答道:“在官田里鸣叫的是官家的,在私田里鸣叫的是私家的”。晋惠帝的“蛙鸣猜想”被宋代诗人赵蕃讥为“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倒是周作人《儿童杂事诗》对晋惠帝的率真和童稚大加赞赏:“满野蛙声叫咯吱,累他郑重问官私。童心自有天真处,莫道官家便是痴!”

青蛙的天敌是蛇。蛇常常潜伏在池塘的水面或水边的草丛里待机捉蛙。青蛙残遭不测的一幕至今在脑海里闪现:蛇张着血喷的大嘴虎视眈眈地对着不远距离的青蛙,青蛙丧魂落魄地一步一步爬向蛇的嘴边,嘴里发出绝望残烈无助的叫声,一直到蛇把它吞到肚子里,那声音才停止,儿时称这场面是“长虫(指蛇)吸河蚂(指青蛙)”,至今还感到残烈。

记得那时,每年夏天都要降大雨,这也是青蛙最活跃的季节,我们一群孩子常利用这个时机玩青蛙取乐。我们在水塘边的草窝里捂青蛙,把它抓到打粮的场上逗着跑。每当这时,大人们告诫我们,青蛙是益虫,不要伤害它,因为那时不懂得爱护青蛙的道理,把大人的劝告当成耳旁风,仍拿青蛙玩耍取乐,甚至津津有味地吃着鲜嫩的青蛙肉。大概由于对青蛙的残害过重,那年头眼看着青蛙越来越少了,以至听不见一声蛙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丰收景象也一扫而光,这是多么令人残忍和痛心的事呀!

又是一阵清脆响亮的蛙鸣,一下把我的思绪拉过来,这时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身心感到无奈的沉重。

其他人在看啥

    《又闻蛙鸣》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