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相对构建和谐群众关系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封建旧官吏关心民间疾苦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旧时有良知的父母官对黎民百姓的情感与责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情感往往来自于对群众力量的认识与敬畏。而广大共产党人对群众的情感却来源于内心深处,即是利益统一、也是责任追求。孔繁森同志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郑培民同志更是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座右铭,这些则是优秀共产党员的内心独白,更是他们夙夜在公,一心为民的力量之源。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党员干部每一个人都是来自人民,也是群众的一分子,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必须对群众充满感情。情感是人性的基础,而人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人性的更高层次,党性提取了人性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人性中的最亮点。正因为出于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我们党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才会有那么多仁人志士为了群众的福祉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反之,情感的缺失必然导致党性的弱化和泯灭,而这正是我们面临最大的执政风险。因此,是否对群众怀有真实而深厚的情感,决定着我们是用手中的权力为群众造福还是为自己营造安乐窝,是心系群众还是心系自己,是为群众谋利益还是为自己谋私利,这是广大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政治上合格不合格、作风上是否过硬的分水岭。
只有真感情,才有真关爱,只有真感情,才有大担当。对群众充满真情,不是恻隐之心,而是政治责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要求。衡量一名干部对老百姓是否有真情,一个重要标尺就是看干工作有没有责任心。“代表不代表,行为见分晓;先进不先进,实践来说明。”对群众真心实意,就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为民,执法为民;就会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切实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才能把责任心落实到具体岗位上,体现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和细节中。我们只要有了这份情感和责任,就不会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就不会对惠及民生的事情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作风飘浮,不办实事,更不会对群众的要求麻木不仁,对群众的生活毫不关心,对解决群众的问题不积极、不主动,推诿扯皮,敷衍应付,甚至站到了群众的对立面。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洗涤思想感情上的尘埃,对人民群众常怀忧虑与急切,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决不能以任何理由把全心全意变成半心半意、三心二意或假心假意。
对群众如果缺乏真感情,做不到对人民群众真正尊重、真情关怀、真诚服务,必然会导致在思想上、行动上脱离群众。胡锦涛同志曾深刻指出,“脱离群众的危险是最大的危险”。“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作为执政党,长期脱离群众,必然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定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失去靠山和力量,民心长城就会坍塌。因此,我们应从内心深处热爱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对群众的真情感会换来群众对我们事业的真支持。感情是密切关系的基础,只有心中有人民,人民心中才有你。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很多事靠少数人坐在屋子里冥思苦想,往往一筹莫展;而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求教问计,就会豁然开朗。当前大事多、新事多、急事多、难事多,都需要各级党员干部拍板决策,拍慢了误事,拍错了坏事,这就更需要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发扬党内民主,坚持正确集中,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及时发现和总结基层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推动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