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经典散文 >农村富二代是如何产生、形成的(二)

农村富二代是如何产生、形成的(二)

2014-06-28 10:05 作者:蓝宝 阅读量:114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接下来要说的这个村庄的位置是在曾经老书记——张友兴所在村的正东方,看看这个村的情形,这农村富二代是如何产生、形成的。

在共产后的前三十年,陶家宅与众多农村一样,阶级斗争搞得人心惶惶,“阶级敌人”没有好日子过,“贫下中农”同样没有好生活过。凡是展开人斗人的地方,没有太平日子好过。尽管那些“贫下中农”是斗争别人的人,但是换来的不可能是幸福。陶家宅基上的人越来越穷,死的死,走的走,逃的逃。受不了穷日子的折腾,有的人逃到了城市打零工,成为黑户人;有的人沿街乞讨,成为流窜犯;有的人下定决心,死也死在这土地上,扎紧裤带,把自己的下一代培养出来,让他们跳出农门交好运。有一条最快捷的道路,便是响应国家的号召,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部队服兵役,这是父母唯一能为儿子做到,一条风险最小的翻身出路。

剩下在陶家宅坚守家园的男人是越来越少,老男人没办法,大半生活过来了,死不死,活不活也无所谓了。陶家老男人——陶古怪与老婆王愁眉俩人无处跑,生养下两个儿子,含辛茹苦把两个儿子拖大,并为大儿子娶了媳妇。但是娶进的媳妇实在是难看得像个丑八怪。婆婆王愁眉再愁眉不展也是瞎着急干瞪眼无计施。因为谁让他们生在这个穷困潦倒的陶家宅,好女都不愿嫁进这个村,这个媳妇心不坏,只是脸蛋像丝瓜,晚上能吓人,白天还不至于使人害怕。

那大儿子娶了个丝瓜脸的媳妇,虽然晚上不看丝瓜脸,别着脸做爱,好像缺少点了什么。尽管这样,大儿子——陶世华总算逮着了一个雌性两脚婆。这贫农的后代咬咬牙认了,由于脾性好,逆来顺受,又会看风使舵。老父亲当时在农会当干部,年老之后这干部的位置自然而然的传给了儿子,大儿子很快入党,升官,当了那个村的支部书记。

老母王愁眉先于陶古怪离开人世,之后陶古怪也随王愁眉天堂那儿相聚。在弥留之际,老父千叮咛万嘱咐“世华,我的儿啊,你的弟弟,他小你好几岁,在这个村呆下去没有出路,你一定要答应老父一个事情。”

“爹爹你说,儿子一定答应你。”

“你的弟弟鑫华,他不像你身体健壮,他搞农业劳动不行,但是在农村不务农又不行。你无论如何要答应我,把此事办好。”

“爹爹,我听着呢,你说吧。”

“你的母亲走了,你的爹爹也快走了,现在剩下只有你能照顾你的弟弟了。你弟弟鑫华与你的年龄相差了好几岁,爹妈走后,只能委托你照顾了。”

“爹爹,我知道,你不说,我也会照顾好弟弟的。”

“因为爹爹知道你现在是一个村书记,你手中多少有点权力,我知道你能帮弟弟鑫华的。”

“爹爹,我答应你,你尽管说。”

“爹不要你损失什么利益,只要你在组织这儿跑腿运作一下。让你弟弟去服兵役。鑫华只有这条路了,才能摆脱贫困,翻身做人。如果他的身体条件不符合服兵役,你尽量动用你的腿力、嘴功,在组织面前为弟弟办好这个事情,爹爹拜托你了。”

“爹爹,你放心,儿子一定尽力而为,不辜负爹爹的嘱托,将此事办妥。”这大儿子陶世华流着泪,答应父亲的临终遗言。陶古怪这才安心闭上了眼,两腿一伸,向着王愁眉在天堂那儿招手等着的方向急赶。这陶古怪一点也不古怪,他临死都精灵啊,大儿子的政治地位,他不用犯愁了,但是小儿子鑫华的后尘他不放心哪。他在临死前一定要嘱托好大儿子,帮他完成心愿,儿女的事情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事情。

弟弟陶鑫华一年年长大,陶鑫华已经到了服兵役的年龄。陶鑫华长得有点书生气,人单薄,不像哥哥陶世华那样健壮有力。陶鑫华更有一个硬伤,那便是左腿有一点毛病。平时他在走路时,粗心的人发觉不出他左腿有一点瘸拐的小毛病,这是鑫华小时候落下的毛病。鑫华只要快走,或者奔跑,哪怕粗心的人也会发觉他的残疾。按理有这样的小残疾,他服兵役的资格会被取消的。

前三十年的农村状况,普遍贫穷落后,农民在农村经营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没有出路。那个时候的服兵役,凡是农村的强壮汉子都视为是机会,都想跳出农村这个火坑。

陶世华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他是无论如何会想办法让这个相差好几岁的弟弟应征入伍的。他动用了一切手中权力,与人武部部长加强联系,促成此事的成功。当然他是村书记,如果陶鑫华没有此小残疾,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弟弟的小残疾会被上面派下来的征兵部队的干部发现。于是他在人武部部长面前打了招呼,并请部长向上面征兵办公室的首长打招呼。上下思想达成一致,体检得以通过,陶鑫华胜利入征。陶世华在此事上是费了点小经济,用了一番精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交代的遗言,弟弟陶鑫华的征兵理想终于大功告成,皆大欢喜。

之后的4年中,陶鑫华开始在四川的部队服兵役。尽管他左腿有病,但是他还是很有上进心。不过他还是没有被留在部队,达到脱离农村、农业的目的,没有达到愿望的实现,他升官发财的美梦还是破灭了。时间过得很快,他也知道没有被提干的希望。于是在最后一年中,他与四川农村当地一位姑娘谈起了恋爱。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是复员回到陶家宅这个穷村中,浙江当地好姑娘都不愿往这穷村中嫁,于是他在部队最后一年服兵役期间,向四川籍姑娘展开猛烈攻势,进入实质性谈婚论嫁的程序,并正式结婚成家。在部队服兵役期满后,他便带着新婚的四川妻子,复员回到他的家乡——陶家宅。

期间陶世华的三个儿子,两个进了上海的名牌大学,一个进了杭州的名牌大学。此时农村还是一穷二白,陶鑫华回到故乡,他能做什么呢?复员军人的政治地位是高了,但是在这个穷困的农村,一个年轻人的他又能有什么作为呢?还是哥哥陶世华帮了他。陶世华还是利用书记的权力将他安置在了村办服装厂当厂长。他将原来的厂长调往村组织,担任其他部门的工作。

自从陶鑫华担任村办服装厂厂长以来,心定了下来,他只想搞好这个企业。几年中他把企业搞得有声有色,兴旺发达。人们此时羡慕他的四川妻子,这个四川农村女人得到了这个好男人,自己家乡的女人倒无福消受。陶鑫华这个好男人是上天恩赐给这个四川籍女人的,不管当地的姑娘怎么样妒忌、羡慕都是无济于事。俗话说得好“鸡吃砻糠鸭吃谷,各自人的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好福气让这四川籍农村女人摊上了,谁也夺不走她这福气。

再说陶世华的三个儿子深造成功,大儿子去了美利坚,事业有成,成为在洛杉矶定居,持有绿卡的美籍华人;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小儿子大学毕业后,是杭州一家大企业的总工程师。这三个儿子早就脱离了农业,属于上层人士,不过与农二代还是搭架的。因为他们的父亲是浙江农民——一个村的老支书。

陶鑫华的企业走上了正轨,此时十年浩劫结束。那是改革开放刚开始十年中的后期,企业承包给个人,改革开放10年后,乡镇企业转换机制,大半送零头卖的成为私有制企业,集体的财产成为私有财产,于是这原本的村办企业便成为陶鑫华的个体私有制企业。二十多年以来,陶鑫华的企业越办越兴隆,从当时的村办企业几台家庭缝纫机起家发展到二十年后具有好几百台工业机以及各种高科技服装设备的现代化服装企业。此时的陶鑫华已是一个具有千万身价的服装厂老板,但是他已步入老年。他觉得自己身上的重担应该卸下来,交给年轻人来打理。他与自己的四川籍老婆艰苦奋斗几十年,走过的道路充满坎坷与荆棘,上天对他们不薄,给了他们如此丰厚的报答。他感到此生满足,今后就是将工厂让谁来继承管理的问题了。

陶鑫华生有二子一女,他的企业是家族制企业,他自然想从自己的子女中物色人选,这接班人的问题困扰着他。他心中想“因为大儿子智商不是最优秀,而且身体上的缺陷与残疾远远超过他的程度,大儿子——陶继鑫,左腿的瘸拐程度如舢板船那样动荡不安,他的自理能力甚至于产生问题。他娶了一个当地漂亮的农村姑娘,当然那农村姑娘知道自己今后的角色是服侍老公的生活起居,自己是用漂亮的人体资源取得农村富二代媳妇地位的,这个大儿媳妇当得心甘情愿。不过她文化程度不高,在当今社会中要想担当一个大企业主是不适合的。这大儿子夫妻俩在陶鑫华物色企业主的思考中,成为不适合的人选;二儿子一家也不适合。因为二儿子从小聪明伶俐,自己已经将他培养到大学毕业,他早就在杭州外贸局工作。他们工厂的很多订单还是二儿子单位——外贸局的业务来头,二儿媳妇是杭州省会的城里人,她在杭州外贸局担任翻译,与老外接触,她也不甘心来这儿的农村私营企业搞单干。于是这二儿子夫妻俩也被排除在自己物色工厂接班人人选之外;接下来就是小女儿,小女儿——陶蓉蓉虽然聪明漂亮,但是她毕竟刚刚从学校高中部毕业,没有进入大学深造,她心中有情绪。她还没踏入社会,自己让她进入服装行业管理工厂,她起先一百个不愿意,在此情况下如果父母把这么重大的责任让这涉世未深的小女儿担当,自己认为实在也是不适合。毕竟她是女儿身,而且还小,还没成婚。”

这个物色接班人的问题困扰了陶鑫华已久,陶鑫华左思右想,还是想不出好的办法。所以他只能硬着头皮,一个人撑着企业。他幸福、幸运的四川籍老婆在家中带富三代孙子。因为大儿媳已经为陶家增添了新三代。大儿子大儿媳在企业中帮着老父打理、管理企业,但是陶鑫华还是不放心将企业放手交给患有先天性残疾的大儿子大儿媳一家。大儿子夫妻俩在工厂内只是父亲的帮手,当然这小夫妻俩得到的酬劳是可观的。陶鑫华有一个心思,那是谁成为他们家的女婿,这女婿便是他们陶家的掌门女婿,这女儿女婿便是管理企业的合适人选。寻找合适女婿的大事好像压在陶鑫华心头的一块大石头,他一直纠结着这大心事。他想尽快找到合适的接班人,把这副重担移交到接班人的肩上。他可以退居二线,回家与那幸运的四川籍老婆一起携手夕阳,颐享天年。

接下去我要说说离张友兴老书记不远的另外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中一户人家发生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中的人物与陶家工厂的掌门人有直接的关系。

其他人在看啥

    《农村富二代是如何产生、形成的(二)》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