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时事评论 >公车改革步履维艰背后的原因

公车改革步履维艰背后的原因

2014-07-22 08:42 作者:明月 阅读量:125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16日,中办国办印发的两个公车改革文件公布,文件提出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从1997年至今全国17个省份至少39个地市县区曾高调车改,但彻底触动坚冰的仅有南京、杭州、温州、宁波等地。(新京报,7月21日)

政府有关公车改革的措施和决心在网络上获得了网民的一片叫好,网友表示,加大公车整治力度就是要放在国家政策的层面。

笔者认为,首先公车改革势在必行。一个官员一旦具备用公车的资质之后,每年就会相应增加一笔不菲的财政支出。有的基层官员甚至没有公车就不办事,特权思想很重。其次,公务车带来的问题一个是攀比心理,凡是能享受这一待遇的人都想把车子搞得好一点,车辆购置费用、使用保养费用就控制不住了;再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公车私用,这是当前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从目前调查的结果来看,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即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

笔者认为,面对从公共财政中源源流出的公车消费支出,尽管治理手段层出不穷,但10多年来几乎成效寥寥。此前不少改革的办法,如公车货币化,按领导干部职务高低、工作繁简发放交通补贴,公车集中管理组建出租车队,给公车安装GPS等措施等,都由于在实践中或引发争议或难以推广,效果并不明显。从已有的公车制度改革模式屡屡搁浅来看,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许多车改模式,不仅没能改掉公车使用中的特权,相反是在车改中用制度和政策的形式将公车使用中的特权合法化。

笔者认为,公车改革要真正见效,关键在于有效减少公车,适当保留的公车也不能专用、私用,官员在用车时可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申请。走增加民意民智的公车改革和法制化路线,是公车改革的治本良策。要明确最低限度保留公务用车的范围、使用规范、公车腐败的处罚措施及保障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政府机关公务用车的知情权、监督权。

其他人在看啥

    《公车改革步履维艰背后的原因》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