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村官制度下的“跳板”思想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目的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人才、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各行各业优秀人才。2014年5月30日,中央组织部召开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定位:一是培养了解国情、熟悉基层、心贴群众、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人才;二是强基层组织、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
笔者在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四年,笔者眼中的大学生村官是富有干事创业热情,是一个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年轻人群体。同时,笔者在工作实际中也察觉到部分大学生村官存在“跳板”观念,即以村官工作经历作为进入公务员队伍的途径。
大学生村官会有“跳板”观念,究其自身方面,一方面很多考取村官的大学生对于他们属无奈之举,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后一根稻草。比如抱有“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但是成绩不理想,所以有村官考试的机会就要抓住。”。另一方面原因是不能适应农村艰苦环境,扎不深、留不下。机制方面,虽然大学生村官自2008年以来迎来高峰期、村官人数上升趋势明显,但是相关管理机制并不完善。各级政府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的物质支持、政策保障相对不足,平台尚未搭建、创业富民无从谈起。
寻求从大学生村官进入到公务员队伍的途径本身并无问题,甚至可以鼓励和支持。但是,由于部分大学生村官存在着“跳板”观念,思想体现在行为当中便表现为怀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
“跳板”观念只是现行村官制度中显露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村官的最大价值需要政府、高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既要在机制上下功夫、又要在教育上打基础、更要在思想上补好钙。为了淡化学生的“跳板”观念,政府要优化选拔机制,建立政府、村居、高校、学生四方的有效衔接,实现村官选拔成为政府有针对选聘、村居有需求接收、高校有主动推荐、学生有就业意愿的互动,改变以往不限专业的政府单项选拔行为;完善保障机制,逐步改变村官临时性身份设置、减少村官流失数量;优化考核机制,加强考核监督,逐步使大学生村官考核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避免考核流于形式。
此外,高校也应承担相应的引导、教育和培养责任,要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加强责任文化和使命感教育。而村官个人应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坚定理想信念、注重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