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经典散文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读柳永的《望海潮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读柳永的《望海潮

2014-08-12 13:19 作者:淡泊 阅读量:144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景德元年,杭州的西子湖畔,翩翩的走来了一个二八少年,他一袭白衫,那如同子夜般清澈明亮的黑眸,透着智慧和冷峻。他久久地在西子湖畔徘徊,沉醉在这里不能自拔,口中一会沉吟,一会低语,忽然间,眉宇向上一扬,轻轻地吟诵:“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这个人就是宋代婉约派词宗——柳永。

前不久,他刚刚告别了生他养他的故乡福建崇安老家,来到了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只有十六七岁的他,观看了钱塘大潮,漫步在杭州集市,又久久地在西子湖畔徘徊,这里的江潮伟观,这里的西湖佳境,这里的市肆繁华,这里的人文荟萃,都让这位年少的词人心潮澎湃,不能自已,他心中涌荡着浪花,滚动着诗意,一首词正在酝酿,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般,不久一首词脱口而出,这就是他的成名作《望海潮》,这首词,就这样在这里诞生了。

词的开头,就落笔有声“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括杭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悠久,吴越胜地,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先声夺人,铿锵有力,把杭州的位置,历史,地理定位,让人们认识到杭州的重要性。紧接着细致的描绘街巷河桥之美“烟柳画桥”,市民优雅地生活“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何等的优雅而富有诗意的生活,居住的何等的错落有致,何等的繁荣昌盛?

市外绿树外绕,堤上堤下青翠苍绿,郁郁葱葱,曲折逶迤,给人一种云雾萦绕之感“云树绕堤沙”;钱塘怒涛,卷起千堆雪,这是钱塘江大潮的景观,历来令人神往,迁客骚人观看大潮,许多人留下过名篇。“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武林旧事》)。那么柳永只是一笔,就写出了大潮之势“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而市民们,在集市上摆满了珠玑,罗琦等贵重的物品,家家户户财富盈盛,竟让富豪权贵们“竞豪奢”互相显摆,高调亮相,争富斗奇。

写杭州不能不写西湖,因为那是杭州的明珠。柳永在词的下片就紧紧围绕西湖美景来写。“重湖叠献清嘉”,一线长堤把西湖分为内湖和外湖,湖光山色,互相呼应,与城市的繁华豪奢相对成趣。那“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就是西湖秋色的诗意的灵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那么,普通的劳动人民在这里生活的如何呢?年少的词人,并没有忽略这一点,词人观察他们,他们生活在这里,享受着收获的喜悦,也是其乐融融,无比的欢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无论是白天黑夜,都能听到渔翁的羌管笛声,听到姑娘们欢快的采菱曲,那嬉嬉叟莲娃的笑声。写出了杭州人民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景象。一个只有十七八岁的少年词人的手笔,来写杭州平民的生活,观察细致,调用听觉视觉来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望海潮》气象开阔,音律谐畅,由博大而细致;由雄浑而婉约;由激越而清柔。难怪《鹤林玉露》称“金主亮闻词欣恭,遂投鞭渡江之志。”因为这首词,让满清贵族对杭州垂涎三尺,对中原地区朝思暮想,不断发动对中原地区的侵略战争,最后灭亡了南宋,建立了大清帝国,可见这首词改写了一个朝代的命运,改写了南宋统治者的命运,改写了中原百姓的命运。

可见,这首词的影响之大,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文学价值,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为人们喜爱,男女老幼皆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真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般,达到了艺术上的绝景。

其他人在看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读柳永的《望海潮》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