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七)
史铁生(1951出生),是北京知青。他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他开始发表作品。
他在初期发表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他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
我与史铁生有同样的出生年份,同样的知青身份,同样的下乡年份;所不同的是我有一个健全的身体,然而我却虚度年华几十载,想来便是太渺小,太不懂世事,太不会把握人生,而使自己落荒到年事已高,却还60岁学吹打,孜孜不倦的与文字做起亲密伙伴。我居然梦里还荡漾着春的芳心,做着那无休止的黄金美梦。
在那下乡的岁月,我压根没有思想与创意,我如一个昏昏沉沉还未睡醒的糊涂蛋,自己不知道该干什么;在知青被安排乡镇企业时,我曾经也有过要求进取,怀揣着那颗炙热的心,曾经以不懈的努力在当地取得财政中专自学考试前五名的优异成绩。然而我却没能走上我该走的阳光之路,让大好的岁月白白流逝,我没有很好思考我的人生,让黑暗掩埋了我原本应该辉煌的前程。
了解史铁生的文章与生平,是在我与网络结下不解之缘后的事情。
史铁生身残心不残,他给人们译释了人生很多具有很高价值的哲理问题。在他的作品中层层推进,用生动通俗的语言,来解答说明人的爱、恨、美、丑、生、想、死、活、梦等等的思想、观点。他的那些散文优秀到我捧在手上以后,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作家的文字清新独特,朗朗上口,推心置腹,融入其中,是不得不钦佩敬仰的;作家此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善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好人,便是我由衷的感受。
作家全新的观念,全新的理念,以及对待身体残疾的全新意识尤为深刻,这清新的认识是令人感动,赞叹不已的。作家对待形形色色意识形态领域的认识更是身体健全正常之人难以达到的境界,不得不令人敬佩与仰慕的。虽然他的身体健康程度处在令人极度担忧状况之下,然而他竟如此身残志坚,简直是世间的奇迹,太感人的奇迹,人生奋斗的奇迹。那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到达一定的精神境界,那真善美的心境到达仙界的范畴。
作家在文章中毫不客气的剖析自己的思想,那胸怀,那肚量,那豪情令人服服帖帖,甘拜下风,感人得热泪盈眶。修行、佛、神、基督、上帝等等在他的文字里作了宗教精髓的阐述。读他的作品会对人生有一种新的认识与大彻大悟的释怀。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原是宗教的本真;弘扬真善美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真谛;对生命的沉思;对人生的注释;对生活的乐观;对生的赞美;对死的凛然;对写作的感悟;对现象的阐述,等等等等都是作家灵魂的闪光。
作家在并不多的时间里,创作了大量散文与小说作品,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等等等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名符其实的当代文学家。
作家光辉的思想,清澈明晰的思路,心灵深处灿烂的精华,便是人间再好不过精彩的闪烁光环。
作家美丽的灵魂,表现在魅力无限的文字之中;作家光辉的思想透露在潇潇洒洒的字里行间;作家的作品,作家的心境,作家的悟性跃然纸上,便是描绘出人间璀璨锦绣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