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乱谈八卦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

2014-08-29 08:46 作者:来自网络 阅读量:1809 推荐5次 | 我要投稿

合纵连横,也就是纵横捭阖,说的是弱小国家与强大国家如何获得更大的利益。一套建立在外交基础上的军事策略同盟。

起源于战国时期,战国中期秦国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严重威胁,东方与秦国之间统一与被统一的反抗战。

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说起来整个天下是他们三个人的舞台,他们之间的斗争互有胜负,主宰着天下人的命运,制造战争的根源,按照历史的发展来看连横有利统一,最终还是秦国统一了天下。

公孙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

合纵连横的思想最早来自战国时期,合纵与连横是当时存在对立的两方的思想。合纵的一方是以苏秦、公孙衍为主导的六国集团,主张六国纵深合作,其目的是为了对抗随时都想着吞并六国的强秦。苏秦曾佩戴六国相印,指挥六国的联军。连横的一方是以张仪、秦惠文王为代表的秦国,主要与六国横向联合,以破解六国合纵。张仪往返于秦楚魏韩之间。

由于六国集团各自心怀鬼胎,时刻把自家利益摆在首位,导致连横的一方取得了胜利。尽管如此,强大的秦国,也在相当长时间内,不敢小视六国的合纵,从一定程度上对抗了强秦吞并六国的野心,阻碍了秦国东进。

以史为鉴,合纵需要团结,连横需要发展。即:合纵的各方,必须要懂得放弃,运用“舍得”这种精神,大舍才有大得,不舍永远不得。而连横的一方,必须要知道在与别人合作的同时,不断深度发掘自身的潜能,强大自我。秦国,就是在与六国连横的过程中,一方面击破了合纵,另一方面不断深挖本国的潜能,使国家不断的富强,最终取得了统一霸业的伟大胜利。不管选择那种方式增强自身的实力才是关键,特别是弱国不要把自身的要求放得太高,生存放在第一位才是关键。东方六国只是被动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而蒙蔽双眼,出现用人上的失误,导致军事上失败,土地不断地被吞并。经过100多年的此消彼长,秦国统一了天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四海一家。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品牌、大商家、大企业形成了行业垄断的态势,给大量的小微企业、个体户带来巨大的冲击。为了对抗强大品牌的冲击,合纵连横的商业策略开始发挥作用,科萃异业联盟模式应运而生。大品牌、大商家、大企业在市场上固然有自己的领导地位,能够处于主导地位。小家也要生存的,他们与大家之间存在着竞争,单独的一家又打不过大企业。只能团结大多数小企业才能有生存,还有一些小企业受不了那些大企业的利诱,转在大企业的门下,对付其它的小企业。这种斗争就是合纵连横。小企业船小,容易转向时而合纵时而连横,所谓的朝秦暮楚,不讲道义的可能指的最多的还是商人,他们利益当先,在利益面前其它都会让步。考虑到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小资金与大资金之间的博弈。通过组织机构、网站,将大量的小企业以联盟模式,以“积众弱为强”的思想策略,对抗强大的品牌;另一方面,深度开发自身资源优势,做大做强。

当今天下外交和军事上也是这种策略,60-90年代的美苏冷战,同战国时期的齐秦两国对峙形势相差无几。

其他人在看啥

    《合纵连横》的评论 (共 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