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果:改会风要持久高效
自从中央颁布八项规定以后,我们欣喜地发现,一股清新的会风扑面而来。往常那种开大会满街贴标语、挂横幅、飘彩球、扎拱形门的造势现象不见了;会场内铺红地毯、摆鲜花的场景也不见了;与会人员外出观摩时警车开道、宣传车现场直播的扰民现象也没有了……上述种种变化,传递出的清明、务实、简朴、节约、高效的“会风元素”,着实让人欣慰,令人鼓舞,笔者也情不自禁地为之拍手叫好。
在欣喜之余,我们也发现,有些部门、有些单位改会风只是流于形式,在内容上并无多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一些可开可不开的会仍在开,而且程序不减,会期不减。其二,有些“例会”,内容无新意,大多照本宣科,官话、套话、废话连篇,根本不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会风,显然是不尽如人意的。因此,笔者认为,改会风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止步于改形式,而应该“内外兼修”,用“踏石留痕,抓铁有印”的精神在三方面狠下功夫:
其一,要“精简”。精简主要应抓四点:一是可开可不开的会,要坚决不开;二是能现场开的会,绝不在会议室开;三是能合并的会,要统筹合并而不单独开;四是非开不可的会,在程序和内容上,要尽可能删繁就简,缩短开会时间,提高开会效率。
其二,要“务实”。开会的目的,就在于做决策、解决问题。所以,与会者,台上台下,都要以务实的精神,讲真话、实话、心里话,要“出实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不要讲假话、空话和套话,更不要“无病呻吟”,不着边际的侃一通“正确的废话”。
其三,要“节俭”。凡财政拨付的会议经费,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因此,不论开什么会,从与会者的吃、住、行,到会场的布置以及会议材料的准备,每一环节都应本着节俭的原则,能省则省,既不多花一分钱,更不要铺张浪费。
以上三点,做到了,做好了,做久了,做成例行定式和自然习惯了,就一定能不断释放出更多的“会议正能量”和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会风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