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骚太盛防肠断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是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的著名诗句。说得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人邀请柳亚子等著名爱国人士赴京共商国事。在京期间,柳亚子觉得所见所闻与自己期待的有差距,对于自己提出的意见不被重视,也感到非常不满,于是写诗呈送毛泽东,表示归隐之意,诗中透露出一些牢骚的情绪。于是毛泽东就写了上面提到的诗来进行规劝挽留,诗里表达的意思就是做人不要牢骚太盛,不要主观地看问题,要以开阔的胸襟和全面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事物。
时间过了60多年了,中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已成为世界大国,正在向世界强国迈进。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还是忽略了怄气伤肝,牢骚费神的金玉良言。他们成天满腹牢骚,忧心忡忡,有的甚至把发牢骚当“时髦”来赶。只要有机会,或工作中稍不顺心,生活中稍不如意,或自己的愿望、利益得不到满足,动不动就来一通“高论”,根本不分时间、场合、地点、对象。那样子,也俨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士了。
我们如果仔细听一听这些“高论”,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货,充其量不过是别人嚼过多次的“馍”,不外乎是“形式主义”、“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报刊杂志上老生常谈的一些问题,也是党和国家正着手解决的一些问题。那么,他们为什么对这些问题津津乐道呢?我想,不外乎是如下心理在作祟:一是最近几年来社会上确实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引起了一些人对现状的不满。像这些年党员、干部中出现的卖官鬻爵、贪污腐化、作风不实等现象,确实让人感到不快。二是现状与习惯的束缚。一些人对急剧变动的社会思潮不适应,没有做好应对的思想准备。他们成天被三流报刊杂志和小道消息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看不到新生事物的主流与方向,被眼前的困难和问题所吓倒,成天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三是自私自利思想作怪。一些人自我感觉良好,光想自己,不想别人,工作中平庸无奇,生活中向高标准看齐,只要官职、待遇等达不到自己的理想要求,就向组织伸手要,组织要是不给,就觉得组织和领导不对。笔者曾遇到一位领导干部,向组织和领导要官、要待遇不成,就牢骚满腹,先说跟他一起共事的同志不是,后说组织和领导的不是,再后来就要退党,并说要搞个“大事”出来,再后来就以跟妻子离婚、以自己要死要活来跟组织和领导相逼,目的就是要组织和领导满足自己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党员、干部已不是极个别,大有人在。必须引起有关组织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四是庸人心理作怪,附庸风雅,追赶时髦,听到别人发牢骚,自己也跟着发一通,以此来显示自己有头脑。
不论是那种原因引起的,这样乱发牢骚都是有害的,不正常的,也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它只会给人们的思想造成混乱,涣散人心。
发牢骚者如果只是一般平头百姓,在适当的场合发发牢骚,那又另当别论,有时还确实会使执政者听到群众的呼声,起到调整执政方略的目的,而现在发牢骚者大多是党员、干部,他们发牢骚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个人利益没能得到满足,正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党员干部,当组织提出说他的要求没有依据解决时,他就说别人的问题都能“人性化”解决,我的问题为什么不能“人性化”解决。他说得振振有词,像是很有道理,但仔细想一想,“人性化”解决问题是对的,关键是如何“人性化”解决问题,如果遇到跟政策、法律相抵触的问题都要采取他所谓的“人性化”方式方法来解决,那就是曲解政策与法律,那就是违反政策与法律,那就不是“人性化”了,那还要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干什么?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都像他那样,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满足就不负责任地乱发一通牢骚,要死要活,那后果就不堪设想、非同一般了。
当然,像上面这样的牢骚者不是很多的,大多数发牢骚者还是善意的,不少人也没有意识到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后果,他们只是想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提出批评,以引起“疗救者”的主意,但这种方式方法是违背组织原则的,也是与党员、干部的身份不相符的。作为党员、干部有意见有看法,可以通过正当的组织手续和合理合法的渠道,在适当的场合提出来。如果像这样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会上不说,会后乱说,有理不说,无理乱说,甚至把自己无理的要求当做向组织和领导讨价还价的筹码,胡搅蛮缠,乱说一气,这是典型的自由主义和不负责任的态度。
其实,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人们思想活跃,文化多元化,党和政府也广开言路,察纳雅言。一年一度的“两会”就是最好的例证,平时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经常到全国各地调研,听取意见与建议,还专门召开专家学者及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会,听取有关意见与建议。有好事者不是还办了个“牢骚网站”吗?其广告词:“想发牢骚就来牢骚网,有话就说,有屁就放;把郁闷牢骚发出来,把快乐心情找回来!牢骚网是一个可以让你和朋友分享烦恼和喜悦的最佳场所;牢骚网让你释放各种压力,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骂就骂,消除忧愁烦恼。”
要是你确实有积怨难发,不妨请到《牢骚网》上去发一发怨气吧!但还是要注意自己的身份、遵守网民的基本道德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其实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们每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社会不一定等同或加倍回报。如果我们一不如意就牢骚满腹,不仅于事无补,还有可能火上浇油。牢骚并不能化解心中的不满,只会越积越多,当人的心中只剩下不满,就会更加影响自己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心灵受蒙蔽,使身心不得解脱;如果牢骚太多还容易使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使清醒的认识变得模糊;爱发牢骚的人会给人留下心胸狭窄、情绪消极的不良印象,久而久之,朋友也会越来越少,性格也越来越怪,越来越孤僻;在一个集体中,个别成员的牢骚不但会影响群体的凝聚力,发牢骚的多了,集体的战斗力也会大大削弱。人生不可能事事顺心、时时如意,要有勇气和智慧善于对待不如意的事。对于自己遇到的困扰和烦恼,要采取理性有效的途径解决它,不能改变时就暂时放一放,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暂时的不如意,一味地怨天尤人是没有用处的。
爱发牢骚的人心灵是不快乐的,当发牢骚成为一种习惯时,人生也就陷入了一种悲剧。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多用积极向上的心态看待人生,看待别人,看待社会,就会从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中发现称心如意;多用宽容的心看待事物,就会从错误中发现真理,从黑暗中发现光明;多用感恩的心看待周围的一切,就会发现人生值得赞美,没有那么多可抱怨的。
在当今社会大变革时期,难免会出现一些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党和人民政府一定要善于听取人民群众的牢骚,把人民群众的牢骚作为检验我们工作得失的“晴雨表”,从中发现我们工作中的缺陷与不足,抓住主要矛盾,认真梳理整改,并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不断地改善民生,不断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充分发扬民主,切实解决干部任用中的不正之风和党员、干部的作风。作为党员、干部应本着从大局出发,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改革发展,来看待前进中出现的问题,来看待看自己的成功得失,来看待自己的功名利禄。
让我们的生活中少一点牢骚 ,多一点快乐,多一点阳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