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师者王
明天是教师节,突然想起司马迁的一句话“重师者王,重友者霸”,又想起许多统治者因不重“师”、不重“道”而丢掉江山,一败涂地的。
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劝学》、《师说》这两篇文章都详细的说明了尊师重道的重要性,而且逻辑性极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我最喜欢的两篇古文。
说到教师节,不得不提中国的第一位老师——孔子。
他是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先行者,杏坛讲学、弟子三千,打破了社会下层人民不能受教育的传统;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开创了独特有效的教育思想;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建立了健全细致的儒家思想……
封建社会人民受教育的普及率是很低的,一方面是生产力水平底下的制约,另外一方面是统治者愚民政策的实行,另外也不乏“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一些观念的影响。到隋唐以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观念逐渐压倒士族门阀之风,中国的教育制度才回归正道,但依然是步履蹒跚。
直到如今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教育才迎来全面蓬勃的发展。当然,当代教育依然存在很大问题,比如说有的大学,逐步演变为营私牟利的渠道;教育的不均衡,农村和城市教学设施、师资队伍仍旧有很大差距。
明清之前的中国是世界的楷模,吸引着各国学子来中国留学。但自从清朝中后期,统治者大力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恰使中华民族错过工业革命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以至于后来被动挨打,百年动荡。师夷长技以制夷,曾经的老师变成了学生,以前的学生成为了老师,这不正应了韩愈的那句话吗,“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我们不会造火车、轮船,于是我们成为了英国、德国的学生,经常被欺负。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没能跟上,造不了电灯、电话,我们只能继续装孙子。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三次浪潮,我们虽没领跑世界,但也不至于被甩的太远。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我们就在不停的追赶,苦苦的追赶了一二百年,我们还在追赶,犹如练”七伤拳“一样,每一次出拳自己都会受伤,自然资源的浪费、空气的污染又都成为国家发展所面临的新命题。
蓦然回首,我们还依稀记得外国使者介绍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时候,乾隆皇帝还在为使者要不要下跪而耿耿于怀;当自行车模型初次传到中国的时候,慈禧太后就因为座位在驾驶者的后面而不屑一顾;
如今,在日本教师是整个社会最受尊重的职业;在德国,法律里明确规定孩子在学习的年龄不上学,父亲将遭受法律的严惩;在意大利、英国、法国等等很多西欧国家,被最受重视的是画家、作家、音乐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
而在中国,最受重视的却是政治家。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重师者王,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会无敌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