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乱谈八卦 >舍得之间的哲学

舍得之间的哲学

2014-09-30 17:21 作者:转载 阅读量:1816 推荐2次 | 我要投稿

人的一生,似乎都是在“舍”和“得”之间徘徊犹疑不定。舍与得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永远放在“利益”天平的两头,接受着道德与良知的评判,时刻让平庸之人难以取舍。

“舍”与“得”必然是矛盾的两个对立体,二者仿佛不可兼顾。有舍弃才会有得到,得到必然会意味着要失去许多。

平凡之人,在舍弃与得到之间总是难以抉择。甚至于有些徘徊不前,有时踌躇满志,有时又举棋不定。是因为平庸之人,总想在得到与舍弃之间,二者同时兼顾。在现代人眼里,舍,就是付出,是贡献。得,就是出成果。他们认为,得,是有选择的得到,舍,是有目的的舍弃。

我们知道;舍,顾名思义,就是舍弃,抛弃,不要。得,就是得到,获得之意。

凡夫走卒生活的目的,似乎都是为了获利,有些甚至孜孜以求。可是,问题是,有些人对于欲望的追求,似乎永远没有止境,贪得无厌。过度超负荷的身心运转,和乐子不疲的高度精神紧张状态,终究与快乐和幸福渐行渐远。

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纵观几千年的文明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对那些经历过的大是大非,宠辱纠葛,也许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是因为它们经过许多人的智慧,与不懈的努力与追求,甚至于不惜牺牲性命,换来今天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是经过历史的验证,所以我们会一目了然。

而当你面临舍与得而进行取舍时,你仍然会从容地做出抉择吗?我们常常会说,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侵取其轻。我们似乎都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是一种世事洞明,舍弃,是一种精神领悟,是一种智慧通达,是一种崇高境界。

纵观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围绕着舍弃与得到,演绎着无数成功与失败的变迁。在大是大非面前,无数仁人志士,面对生死,大义凛然,慷慨赴死。像方志敏和吉鸿昌等等那些革命先烈,他们为了革命的事业,为了全天下人民的幸福安康,舍生取义,大义凛然。舍身而取义者,为大智大勇之人。

人都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凡是人,都似乎为了“利益”而至,利益二字,沉湎了多少利欲熏心之人,他们为了获取利义,不惜牺牲性命,不惜牺牲道义,不惜牺牲名誉。他们有时为了攫取某些利益,可以不择手段,放弃道义,只为了牟取利益。可以弱肉强食,可以巧取豪夺,可以假公济私,可以昧着良心,利令智昏……这些投机钻营的势利小人,是令那些有道义之人永远所不齿的。

所谓舍得,舍得,有舍弃才会有得到。有时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就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般。舍得,取舍之间,蕴含着无数人生哲理。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故惹尘埃。”然而,尘世中人,又有多少人能够领悟这些深奥的禅宗呢?

有的人,终身背负利欲,始终不懂扔掉烦恼,一生背负沉重的包袱,一路负重前行,不懂储蓄快乐。他们每一个人,有时都背负着太多的责任与义务,到头来,将自己弄得精疲力竭,郁郁寡欢。

适时的放弃,有时是为了更好地得到,不懂放弃,也许到最后,根本什么也没有得到。学会放弃,也是人生的一种美丽。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于是,他毅然舍弃安逸闲适的生活,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绝唱。诸葛亮,自从出了茅庐,一心辅佐刘备,曾经火烧赤壁,一生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舍弃一己私利,得到百世流芳。越王勾践在被俘时,卧薪尝胆,饱受屈辱,最后终于使社稷光复。李时珍一生行医,救死扶伤,历经二十七年艰苦岁月,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他舍弃个人安乐,得到天下百姓安康,名垂青史。

舍得既是一种生活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是一种智慧的人生。舍与得,就像我们周围的山与水,阳与阴,明与暗一样,它们相生相克,又相辅相成。大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存在于天地之间,有许多在舍得之间流连盘桓,最终达到永恒,达到和谐,达到统一,达到完美。

我们不否认,作为凡夫俗子,人们有太多的欲望,对金钱,对名利。欲望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生理本性,有时,欲望也是一头难以驾驭的猛兽,使人变得利欲熏心,最终走到难以收场的地步。

我们要学会适时的放弃,在得到与舍弃之间,正确把握舍得的人生哲学,能够世事洞明,就舍弃与得到做出正确的抉择,不在舍得与放弃之间纠结,活出一种智慧,活出一种境界。

其他人在看啥

    《舍得之间的哲学》的评论 (共 2 条)

    • 择善固执:写的不错,推荐阅读!
    • 碧草青青:写的不错,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