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经典散文 >古道雄关

古道雄关

2014-10-11 11:53 作者:转载 阅读量:2819 推荐1次 | 我要投稿

这里内接悬崖,外临深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这里狼烟烈烈,血染征衣,见证过轰轰烈烈的春秋无义之战;

这里曾经行人如蛇,马嘶雄关,运盐队伍源源不断进进出出;

这里如今芳草萋萋,沧桑破败,极少再有人关注,无人懂得它的孤寂和忧伤;

这里就是——虞坂古道锁阳关。

虞坂古道隐藏在平陆县张店镇卸牛坪村北中条山腹地的崇山峻岭之中,由于自古以来是运盐的道路,所以也叫“盐坂”,它的东南方向是当年盐道的终点黄河岸边的茅津渡口,原路已经被岁月淹没。这是三千多年来,也就是虞国有史以来,一直到今天,当地人对这条路的专称。

从运城东郭镇磨河村东南的九龙山出发,穿过水流不息,潭潭相连,乱石林立,瀑布高悬的九龙沟,沿着弯曲的山路迤逦而行,转过一道弯,远远望见两扇巨大的车轮造型树立在道路一侧。前面就是虞坂古盐道了。

古人为了走最近的距离把河东盐运至中原、西北乃至全国,需翻越中条山,于是他们选择了最为平缓且距离近的路段,开辟出一条道路,于是有了虞坂古道。有关虞坂古道最初由谁开凿已无从考证,传说为禹或者伍丁,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在顽石中开辟道路时,开凿者用盐池中产的硝、硫磺放进石头里燃烧,待石头加热后,泼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将石头粉碎再运走,如此这般,硬是在石山里,如同蚂蚁啃骨头,搬出一条道路。走在青石槽路上,脚下的石头如同犬牙般崎岖不平,好不容易找到像台阶一样的凹槽,据说,这就是运盐的马匹和马车日积月累留下的痕迹。难怪大诗人元好问在《虞坂行》开头便是“虞坂盘盘上青石,石上车踪深一尺”。据说,石道一层,世上千年。几千年里,曾有多少马儿打此经过,曾有多少池盐运销四方?

除了向四面八方运输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盐外,这条千年运盐的古道在漫长的历史中,还留下了许多中国人至今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伯乐相马,假虞伐虢、唇亡齿寒,按图索骥,马齿徒增……

如果说,虞坂盐道是一条掩映在荆棘丛中却依然闪现着熠熠光彩的文化长廊,那么,居于其险要地段的古锁阳关,则为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在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是不容置疑的历史真实,即便是经历了风雨洗礼,沧桑巨变,但只要伫立于此,便如临其境。我们仿佛听到了振聋发聩的马蹄声与战鼓声,看到了两军交战的残酷的战争场面,看到了士兵们视死如归的铮铮铁骨,感受到了虞公惭愧而又无可奈何的悠悠叹息。

古锁阳关位于青石槽路段的最险要处,春秋时期,它是虞晋两国的分界处,以南属虞国,以北属晋国,此关为虞国国门,由虞国官兵把守。于山峰之间砖砌两洞,形险而伟峻,俨似门户,洞上方石刻“古锁阳关”。南面洞两旁有对联曰:“矗矗树屏藩南顶天柱;亭亭罗保障北护虞州。”北洞下有石刻八字:“虞晋分野,平安通衢”。可惜,历经风风雨雨,在一场场战乱、一次次山摇地动的自然灾害过后,到了民国年间,山道已渐次毁废,变成了断断续续,“门洞”刻字亦不可寻。

我们眼中的古锁阳关,没有华丽外衣的映衬,反而更能凸显出其历史的古朴美,虽山河变换,几经沧桑,但它却能忍受千年的孤独,静静地伫立在茫茫山野间。这份不寻常的淡定与超脱,足以让我们心生肃然和敬仰。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时间将历史定格,向人们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而我们的思绪,也随着沧桑破败却仍然可辨关隘影踪轮廓的锁阳关旧址,飘到了那个遥远的战火纷飞的年代。

沿荒草小径拾阶而上,登临关头,天高云淡,西风猎猎,是谁曾在此金戈铁马,逐鹿问鼎?但极目远望,只见草木葱茏,山野空旷,只有千年的古道斗折蛇行,曲径通幽,那匹负盐而行的千里马载着悠悠的往事,从荒野中蹒跚而出,踩着山道中深深浅浅的石窝,渐行渐远……

其他人在看啥

    《古道雄关》的评论 (共 1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