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与錾字石
于成龙是清朝康熙皇帝非常器重的一位大臣,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他的发迹,除了自己的不懈努力之外,与錾字石也颇有关系。
于成龙是山西永宁人。康熙八年(1669年),从四川合州知州任上调任湖广黄州府同知。四年后,升任黄州知府。
康熙十三年(1674年),麻城鲍世荣联络一批反清人员,从麻城东山到罗田的五峰寨、箔金寨,再至团风的白云山,结寨二十多处,准备大张旗鼓地举行反清起义。鲍世荣联络的罗田人何士荣、李公茂、陈顿徹等,约集乡民数千人,啸集七道河的箔金寨、玉泉殿、黄土坳一带,大肆扰民,老百姓人心惶惶,地方极不太平。
其时,錾字石有个大财主名叫熊世瑚,是个上庠生(清朝的秀才,在黄州府学注册),很有头脑。他发现这是一场很大的骚乱,必须迅速上报官府,于是就请乡长雷尔忠向黄州府写报告。于成龙收到报告后,马上带领五百兵士轻装上阵,赶到七道河地区。熊世瑚亲自来到于成龙的军中,与于成龙共同商议破敌之策。由于熊世瑚是本地人,对地形和敌方人员都比较熟悉,所提出的建议都被于成龙采纳。于成龙的部队来得仓促,加上当时交通不便,所以军粮很不充足,对战斗力有较大影响。熊世瑚出手大方,一次就送出大米六十石,充作军粮。于成龙得到熊世瑚的大力帮助,很快就平定了叛乱,抓住了匪首何士荣等人。于成龙非常感谢熊世瑚的帮助,又惊叹他的才华,就盛情留他在军中任职。但熊世瑚以父母年迈不能离开为理由委婉辞谢了。于成龙就亲自书写“德垂一世”的匾额,赠予熊世瑚。这块匾额在熊氏老屋悬挂了几百年,文革期间被毁。
于成龙平定的这场叛乱,史称“东山之乱”。于成龙平定“东山之乱”后,又剿灭了九资河的广化寺。由于这两项大功,于成龙被朝廷看重,得以擢升,终于成为封疆大吏和朝廷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