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时事评论 >上访人员为何总“受伤”

上访人员为何总“受伤”

2014-11-19 16:36 作者:夜·暗 阅读量:147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近日,国家信访局公布了“访民报社门口集体喝农药”事件调查结果,目前涉事地泗洪县县委书记、泗洪县常务副县长等14名相关责任人被处以党纪政纪处分。另据北京警方消息,7名喝农药上访人员身体已无大碍,目前均因涉嫌寻衅滋事被刑事拘留。(11月3日,东方早报)

62岁的陈建国曾经是泗洪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这个曾经让他引以为傲的“官员”身份,也因为家乡的拆迁事件,使其成为了一个无法驱赶的噩梦。“我无家可归啊,我泗洪的家被他们强拆掉了。”说到这时,陈建国猛地提高了嗓门,难掩内心的愤懑和激动,“我成了流民了。”上访无果,心中难免有愤懑之情。在陈建国看来,那7个乡亲会选择喝农药,他并不意外。经历两次拆迁事件,再加上与泗洪县委县政府无法沟通,陈建国开始了自己的维权上访之路。8年时间内,他先后提出诉讼、举报、申诉100多次。他对澎湃新闻笑称自己已是江苏泗洪县的“第一上访钉子户”。

据了解,拆迁矛盾的大背景是,泗洪县近年来大规模的强制拆迁,2012年泗洪县的县委书记徐德指出要“强制推进”房屋征收工作,截止2013年该县征收面积突破60万平方米。致使部分人民面临着无家可归的窘境。大范围的拆迁工作,同样给拆迁办带来极大压力。泗洪2013年一份拆迁征收工作方案显示,对拆迁工作组有严格的奖惩措施,“工作组提前完成拆迁任务的,每天奖励500元。每剩1户未做好征收工作的,每户每天罚200元。”这无疑加大了人民生活的压力。

发生上访者在报社门口喝农药这样的事情,与政府管理是脱离不了干系的。政府的职责没有履行到位,随着我国信访工作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格局已经产生了重大变化,然而从这起案例来看,地方政府还没有适应新形势,在处理信访问题上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过去的信访渠道只是在形式上畅通,而实际操作上没有畅通,上下级、各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和政府公信力;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实行依法逐级走访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和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让群众的合理诉求在基层得到及时就地解决。”对征地拆迁等涉及面较广的复杂问题,各部门需形成联席会议制度,集中解决相关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各级信访部门也要切实担负起及时反映民情民声的责任。

其他人在看啥

    《上访人员为何总“受伤”》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