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治党的核心是用好管好干部
10月8日上午,中央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肯定了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深入总结了活动取得的基本经验,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八条明确要求。这八条要求犹如“八盏明灯”,指引着如何在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的前进方向和科学路径。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选人用人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重重敲打“为官不为”,尤其强调“当官不能发财”,犹如当头棒喝,党的干部想发财、图享受,那是投错了行、入错了门。近年来,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县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要求,在干部选任上,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决做到“两挂钩、两不挂”,就是任用干部与工作实绩挂钩、与社会公论挂钩,不与社会关系和金钱挂钩,探索形成了“两推、两测、一考、三看、三审、两票决”的模式,特别是每次干部调整以全委会表决的方式决定干部的使用,同时邀请部分非全委会委员人选列席见证,采取现场公布表决结果的方式,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从严治党关键是要从严治吏,管好了干部,就抓住了“牛鼻子”,就能纲举目张。应当让每一名干部都深刻懂得,当干部就意味着服务为本,必须尽职尽责,甘当人民勤务员;意味着奉献为先,必须淡泊名利,付出更多的辛劳;意味着以严为伴,必须严字当头,接受更严格的约束。坚持原则,敢抓善管,对违反原则的人和事不留情面,对工作不力的干部不姑息迁就,对出了问题的干部不包庇袒护。加强干部的日常管理,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及时制止,不能一团和气、息事宁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哄着、护着,防止干部身上的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再回过头来看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严”是什么,如果说按时上下班,上班不能睡觉打游戏也叫严“过”了;如果群众来办事要笑脸相迎,一次性告知也叫严“过”了;如果公车不能私用,吃饭要掏自己的腰包也叫严“过”了;如果吃拿卡要、贪赃枉法者被查了也叫严“过”了,那我们只能说,过去的管理实在是太宽了,太松了。这样的管理不过是恢复常态,如何谈得上“过”,谈得上“不易”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很多要求早就有了,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的主要倾向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存在严过头的问题。”
加强人民监督是从严治党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意见是我们最好的镜子。只有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才能让“隐身人”无处藏身。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既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群众观念,增强宗旨意识,更需要我们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自身的思想和行动中。同时,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找准实践党的宗旨的着力点,以更大力度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社会保障等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要结合我县实际,继续实施好教育优先、医疗提质、创业就业等民生工程,办好一切惠及群众的实事好事,让人民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群众的口碑,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奖杯。
严明党的纪律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讲话中98次提到“严”字,已经诠释出宝贵的自觉和自省,可谓振聋发聩。事实上,从严治党,时刻保持自觉和自省,这甚至已经成为了党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孟子曾经说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在告诉我们: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首先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我认为,严明党的纪律,首先要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必须做到率先垂范,严于律己。上梁不正下梁歪,打铁需要自身硬。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就是上梁,就是打铁的榔锤。自身歪了,难以撑起好梁;自身不硬,难以打出好铁。己身不正,焉能正人?严于律己,就是要用“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有“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勇气,耐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道私者乱,道法者治。”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三严三实”为导向从严治党,把锤炼过硬的廉政形象作为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政治清白、思想清明、工作扎实、做事干净”,以自身的榜样和表率作用,团结带领全体干部与群众,不断开创和顺弊绝风清、富民强国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