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要领文化先
文化是近段时间来社会议论的热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集体会议上强调,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我们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而应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辩证吸收。
文化是最浓缩的精神概括,是最鲜明的价值导向,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正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显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一些诸如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执政经验,即使到现在也不失其价值。一些从政得失依然适用今天的社会治理,一些教化社会的价值观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一些修身养性的追求也是从严治吏的应有之意。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理应积极响应号召,自觉从博大的中华文化中汲取执政智慧、清醒头脑、坚定立场,做好学习、运用古典文化的时代标杆,成为践行文化自觉的领头人。
在文化自觉中更坚定理想信念。从“睁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中华文化在一次次不甘沉沦的抗争中找到了民族自强的方向。党员干部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抵制多元思潮的冲击、多种价值观的碰撞,坚定理想信念跟党走,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前途、党的使命紧密结合起来,真学真信真用中国经典文化,增强是非善恶的能力,形成牢不可破的思想堡垒,铸就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在文化自觉中更坚定改进作风。古人主张“君子慎独”,强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清贫为官,信奉“在其位谋其职”的积极作为,一些高风亮节的明君贤相、清官廉吏、忠臣义士,以德为政、清廉自守、节俭奉公、勤政为民成为了千古为官的典型。党员干部熟知经典,更要践行古人为官的要义,敬业尽责,既要思想不懈怠、作风不漂浮,保持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又要老实肯干、勤政为民,做到从严从实创业干事。
在文化自觉中更坚定对党忠诚。“葵花向太阳,翻身全靠党”,党以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奋斗目标,振兴国家、复兴民族,是中国最以国家前途为己任的组织。“国乱国亡,国亡家亡”,正是有党团结人民的胜利,才有国家和睦一心、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攻坚期,党员干部更要团结在党的周围,以团结的党、强大的力量,啃硬骨头、涉险滩,形成全国人民共唱“一首歌”、同下“一盘棋”,以集体的力量实现改革破冰。
在文化自觉中更坚定党性操守。古有民本思想,倡导“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形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鲜明志向。我们刚刚经历了群众路线的洗礼、经历了党性修养的锻炼,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密了、距离近了,对党组织的理解更深了、认同更真了,更要以此为契机,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识,树立严肃为民服务的使命信念,牢固党性操守的信守。
有“文化自觉”,才有“文化自信”;有“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强”。党员干部要从文化自觉中学会理解、遵循和发扬古典文化的精华,践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勤俭为官的光荣传统和美德,培养健康的政治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政治精神追求,树立党员干部良好的执政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