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要避免当年的“苏南模式”
近日,《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 革方案》下发,备受全民关注的公车改革在酝酿20年后全面启动。但据报道,2008年前后,常州市尝试车改时,一个大一点的乡镇,车改前有八九辆车,加上司机工资,全年开销是60万到90万元之间,但车改后200万都不够。(11月20日,中国青年网)
2008年常州的公车改革,以及当年闻名的所谓“苏南模式”,为什么会出现越改革开销越多的现象?有人究其原因,说这是以改革之名,行各种暗箱操作之实。利用上面发文,下面要改革动作的“时间差”,把人事和开支预算提前调换,形成了人员和对口开支多头的现象,导致原先的公车开支一样不少,改革之后的另外划拨款项再进行累计,于是就会出现本着束减财政支出、厉行节约的公车改革变成了一部分单位和官员的另一种“集体自肥”。
这次有关部门下发的《关于全面进行公务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在内容上列举十分详细,很明显借鉴了以往各地公车改革的经验以及成功之处,对于避免“苏南模式”越改费用越多的状况也做了不少规避。比如,明确了责任人,对于改革后的开支和公车补贴进行了另类的财政划分,使补贴与本地财务彻底隔离,这样一来,就让原本许多以名目繁多的补贴来捞取好处的官员干部们无从“下手”。
《指导意见》和《公车改革方案》的出台,让人看到了积弊多年的公车乱象有得到遏制的希望,《意见》和《方案》里面也设置了比较严格的“高压线”,详细规定了关于配车的官员级别和领取公务用车补贴的限额,还规定了只保留原先百分之十左右的公务用车。其实,这些详细规定现在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接下来要如何进行彻底的改革和认真实行,还有待观察。公车改革流程透明化,政策阳光化,接受社会多方面的监督力量,在这些方面实际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