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乱谈八卦 >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以镇巴县为例

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以镇巴县为例

2014-12-05 07:58 作者:巴山竹 阅读量:207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来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促进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其特点是:资源的原生态性与综合利用性;生产的高效性与多样性;产品的安全性与持续性。

位于陕西南端的镇巴县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典型特征。千百年来,镇巴人靠山吃山养山,以农为根本,靠种地过日子,是典型的农业区,也是典型的贫困区。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农业,用好国家政策,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大抓多种经营,农业呈稳定发展态势。但到了新世纪,由于人口增长,人均土地面积锐减,耕地尤显不足;耕地质量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坡地、陡坡地占70%以上,耕作成本高昂,农业收益很低;产品品种多而零散,土特产养在山里,未能走进大市场,产业化程度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镇巴农业的发展。

实践证明,在资源制约明显的情况下,要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顺应人、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发展趋势,让农业由弱势变强势、由短线到长线、由零打碎敲到规模经营,进而占领市场,提高效益,就必须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镇巴县位于大巴山深处,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发展生态农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自然优势独一无二。群山环绕,沟谷纵横,泉水淙淙,鸟语花香,云遮雾绕,满目青翠,活化出一个纯净的世界。大巴山横亘东西把镇巴划分为嘉陵江和汉江水系两个地理单元,塑造为典型的亚热带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量1350毫米,无霜期236天,平均气温13.9度。全县面积3437平方公里,21镇,人口28.9万,其中农业人口25万,耕地56.2万亩,林地4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9.9%,林木绿化率达到78.2%。由于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森林茂密,环境幽美,这里被誉为“秦巴氧吧,植物宝库”。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状况决定了镇巴有发展生态农业的天然优势。

传统优势延续不衰。千百年来,镇巴人靠山吃山养山,以农为根本,靠种地过日子,是典型的农业区。镇巴的传统耕作已延续两千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管理规范。如深翻土地、施用有机肥、循环生产、注重节气安排生产。这些生产管理经验十分珍贵,既简单易行又合乎科学规律,本身就具有生态农业的特质。

政策优势可资利用。退耕还林政策使劣质土地退出耕种;耕地保护政策使优质耕地得到保护;城乡一体化政策为土地集约经营创造了条件;产业政策使生态农业得到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改革的表述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秦巴山区整体扶贫开发战略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丽乡村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这些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可以说发展生态农业正逢其时。

市场优势强力牵引。人们的环保理念、生态意识逐步增强,对环境保护型农产品钟爱有加,市场需求不断扩大。通过市场调查,本地产品、农家蔬菜要比外来产品和速培蔬菜价格要高出30%,完全用农家肥、也不喷洒农药生产的大米价格要比其他大米高出40%,且往往供不应求。有个故事,说一位镇巴领导到汉中考察,当在农贸市场看到一袋一袋的马铃薯卖得正起劲,就上前问:“这马铃薯这么大,是哪儿产的啊?”卖马铃薯的人回答:“是镇巴拉来的。深山里长的,没污染,买的人特别多。”想不到镇巴人到汉中来买镇巴的货!又有一次,一个住在西安的富翁给在镇巴的朋友打电话,要专门买镇巴的新鲜蔬菜,当天按时发送到西安,别的地方的蔬菜一概不吃。陕西理工大学一位教授在讲课中说:我今天在镇巴吃到了豆腐味了,是20多年前的味道,这才是真正的豆腐。这些事在镇巴一时传为佳话,说明镇巴的土特产品自然生长,无污染,是最好的绿色产品。这些信息对镇巴人有很深的触动。

前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镇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很多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省市农业园区的建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镇巴已建立省级农业园区1个,市级农业园区4个。农业产业项目众多,见效很快,茶叶、魔芋、中草药、生猪、西镇牛、白山羊等都已形成规模。黎坝珍珠米和红线椒、紫心红薯、树花菜等特色产业也异军突起。

外地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生态农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起初只是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需求,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到了30至40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等地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后,各种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旨的替代农业思潮开始出现。法国、德国、荷兰、英国等西欧发达国家积极开展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农业的重要地位。至此,建设生态农业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的共同选择。中国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被世界可持续农业协会评为“全球可持续农业发展20个最成功模式之一”。生态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归纳为四点:一是对生态农业采取积极支持政策,是发挥长效作用的措施;二是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科研和教育,是增强生态农业发展动力的关键;三加强生态农业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是保证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的抓手;四是加强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生态农业效益的途径。

二、如何推进镇巴生态农业发展

(一)作好整体布局。

把镇巴看作一个整体,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资源系统、管理系统来布局生产力、配制生产要素,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按照点、线、面结合、东、中、西互动、低、半、高相衬的格局进行产业布局。“点”是指集中,可以是政府,可以是企业,可以是经济组织,可以是生产经营大户;“线”既指相对集中的产业链,也指公路沿线产业相对集中;“面”是指全县整体,也是指6万多农户。按此设想,镇巴适合的农产品都鼓励生产,以规避自然和市场风险;同时又大力发展主导产品,拳头产品,提高生态农业的效益。按照县上发展三大产业的要求,东区着重发展茶产业,中区着重发展养殖产业,西区着重发展核桃、魔芋产业。按照粮食与多种作物相结合的思路,低山着重发展粮食、食用菌、家禽养殖和大棚蔬菜,半山着重发展板栗、黑桃等果业和茶叶,高山着重发展养殖业和中药材。

(二)利用好政策,下工夫保有更多的耕地。整合农业、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资源,用好上级政策,大力保护耕地、开垦新地,用好每一块耕地。自1999年底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00年3月,镇巴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县,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7426.6hm2,不但使荒山荒坡退出耕种,而且进一步涵养了水源,扩大了绿化面积。抓住国家实施“长治”“嘉治”工程机遇,大力开展小流域治理,大力实施“坡改梯”,持续建设蓄水池,使水土流失得到遏制,改善了250以上陡坡地耕作条件,干旱地区能够及时灌溉。大力开展土地整理,着重在治沟造地、灾毁耕地复垦上用力,积极申报上级补助项目,扩大建设规模,使优质耕地得到保护,并尽可能新造耕地。这样使全县实有耕地面积达到56.2万亩,人均达到2亩;基本农田面积达到46.99万亩,人均达到1.67亩。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让全县每一个人树立生态农业意识。镇巴占生态之便,有悠久的耕作传统,农民掌握了一套古老的耕作技术,深谙人、畜、地、稼循环利用,生产出的产品无污染,无变异,是纯正的绿色产品。但由于受到市场的影响,片面扩大亩产量,追求规模效益,不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长期下去,不但降低土质,还使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使原来的“绿色产品”有变成“灰色产品”的危险。要开展调查研究,走访老农,深入地块,组织科研人员围绕“在不使用农药少用化肥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课题进行攻关,号召农户利用林密草丰广积腐植质,多喂牲畜,多沤农家肥;要求农户精耕细作,人工消灭害虫,不使用农药,加强检验检疫,使产品达到绿色要求。同时广泛应用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减少劳动量,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广泛宣传和现场示范,传统生产方式得到保护,新的生产技术得到了推广,让“生态农业”“绿色产品”深入人心。

(四)积极调整种养结构,尝试有效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户具有独立的产权,能够作出生产决策,是农村可靠的投资主体。要发展农业就必须抓住农户这个根基,在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上用力。有的村实行“一村一品”,有的镇实行“一户一策”,可以单户生产,也可以联户经营,可以建立合作社,也可以融资入股。这样户户有新招,家家有奇谋,争先恐后走致富路。有的种天麻,有的种油菜,有的成为种粮大户,有的成为养猪专业户,产品应有尽有。近年来,小洋镇红石村党员群众积极种植天麻。红石村成立了兴民天麻专业合作社,发展党员种植户、示范户、贫困户28户,建立“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建成标准化天麻有性繁殖和菌种培育基地。示范基地以“科学引领、党员示范、产业推动、社团服务”的发展模式,共计种植天麻15000窝。今年红石村兴民天麻合作社喜获丰收1.5万斤成品天麻,预计销售额可达15万元,合作社28户成员户均增收6000元。基地计划2015年发展天麻25000窝,预计增加经济收入25万元,也将带动全村60余户种植天麻,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三元镇白家营村利用山高、地肥、温度适宜的优势,栽种酥梨、雪梨成功,其品质优良,产量很高,远近闻名,远销汉中、达州,已成了这个村的主导产品。这个村家家种果树,户均年产梨万斤以上,年收入2万元以上。种梨大户张安清每年产梨5万斤,收入超过10万元。这样,以户为基础,互相影响,彼此促进,由一户到多户再到组成生产合作社,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经营网络,其示范带动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鼓励致富能人创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纵然以质取胜,但产量不高、收益低也是突出问题。生态农业必须与规模效益、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单靠个户经营显得势单力薄,难成气候。必须招商引资,特别是鼓励镇巴籍致富能人回乡投资创业,才能把镇巴的生态农业做大做强。

茶产业:秉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集中规模发展”的理念,按照“一区两带”发展布局,让建设任务、扶持资金、工作措施相配套,行政支持、技术保障、建设主体同落实,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发展格局,茶园面积迅速扩大,茶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2013年,新建茶园7500亩、低产茶园改造10300亩,培育丰产园5300亩,全县茶园总面积已达到了8.1万亩,茶叶产量2424吨,产值2.68亿元,其中名优茶1480吨,实现产值1.878亿元。怡溪春、丰源等一批茶业企业迅速成长起来,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镇巴茶叶近年在“北京国际茶叶博览会”“陕西茶叶节”“杨凌农高会”等茶叶节会上一路摘金夺银,在2013年第十届中国(北京)茶博会上再获4项金奖。

生猪产业:按照“一区三带,万户支撑”的发展布局,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养殖为重点,大力推进养殖小区、专业村建设,养殖规模快速扩张,集约化水平持续提高。2013年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15500户,比上年增加300户,存栏量22.18万头,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392户,能繁母猪存栏2.762万头,全县生猪饲养量78.6万头,其中存栏38.2万头,出栏40.4万头。生猪养殖业的物质装备水平、科学饲养水平、良种化水平不断提升。限位栏、产床、自动供水供料等一大批现代化养殖成套设备应用于规模养殖场,全价饲料、猪舍环境控制等各种先进饲养管理技术得以广泛推广,养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日渐提高,优良品种普及率达90%以上。“镇巴腊肉”品牌建设取得成效,腊肉加工业初具规模,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蔬菜生产:已建成设施蔬菜648.5亩,建设高山延迟蔬菜基地4028.3亩,蔬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全县已注册成立蔬菜生产企业5家,成立专业合作社4家。2013年全县蔬菜种植8.63万亩,产量9.4万余吨,食用菌袋料栽培230万袋,九阵蔬菜园区获得国家“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新农蔬菜专业合作社获“陕西省百强示范社”称号。缓解了镇巴蔬菜要从外地调运的困境。

肉羊养殖发展势头强劲。全县已注册成立肉羊养殖企业十余家,规模养殖户100余户。2013年,全县白山羊饲养量、存栏、出栏分别达到23.5万只、12.6万只、11.9万只,居汉中市首位,列入陕西省肉羊生产基地县。

现代农业园区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在已批复的一个省级(怡溪现代农业园区)、一个市级(九阵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基础上,2013年被批准认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全县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总数达到5个,下一步还将开展县级现代农业园区认定工作。全县已注册成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80余家,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现已有5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部分正在向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迈进。与此同时,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完善,边发展,边完善。2013年新建专业合作社23个,全县累计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92个,累计流转土地21534.8亩,比去年净增3815.8亩,流转步伐加大,土地集中向主导产业流转的趋势十分明显,土地规模化、集约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日趋成型。

(六)抓住生态农业节能增效的特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在政策引领和能人的带动下,形成发展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推行“粮食-酒糟-养殖-畜产品、粪便-沼气-沼渣、沼液-种植业”等种养一体化模式,全县已建成沼气池4250口,以农产品深加工、茶叶精加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绿色产业园”入驻企业6家。镇巴县盐场镇农民牟继才利用当地的生态优势,栽种150亩生态梨,间种60亩白桑叶喂猪,猪粪制沼气,沼液做肥料务果种草,形成养猪-沼气-务果种草的循环产业链。水果销路好,还想扩种几十亩,扩大规模后年收入30万元,还能吸纳本村20多名剩余劳动力。渔渡镇村民曾君书两年前投资120万元,修建占地1100平方米的双层圈舍60间,年养生猪2000头,出栏1500头,修建一个330立方米的沼气池,利用沼气酿酒、造纸和圈舍取暖照明,沼液作叶面喷肥,酒糟养猪,今年前半年已实现销售收入15万元,经济利润与节能环保同时实现。按照产业互支互促、循环一体推进的思路,镇巴积极推广“猪-沼-果、菜、粮”等循环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果品、现代畜牧业和无公害蔬菜,建立了一批绿色农业示范区和生态园林式示范村,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2万亩,畜禽饲养总量80万头(只),年种植蔬菜面积3万亩以上。

三、可供实施的特色项目。

(一)纯净水开发。镇巴境内降水丰沛,地下水蕴藏量大,大小河流分布广泛,水源稳定充足。有泾洋河、青水河、楮河三大流域,分别注入汉水和嘉陵江。而这些河流又是由万千条沟汊溪流汇集而成。这些支脉又是直接从山间流出,清澈透亮,纯净无比。根据现有技术检测,镇巴溪流在自然流动状态下其纯度达到99%,富含硒、钙、锌等40多种微量元素。山间溪流和城市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如果在秦巴氧吧里还能够喝上纯净水,那就是锦上添花了。所以,在镇巴开发纯净水是完全必要也具备条件的。为此可以考虑开发纯净水项目。如今,县自来水公司已在生产桶装纯净水,但产量小,只能满足县城部分居民用水,还不能大规模推开,更不用说走出县门了。县上应尽快组织技术专家对全县水量、水质及其分布情况进行精确普查和检测,得出科学的结论,并向上级报告,向社会发布。尽快组织资金开发生产纯净水,让镇巴的甘霖走出县门,奔向全国。如果纯净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瓶,那将是1000多万元的产值,这对全县经济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拉动,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品牌。

(二)特种蔬菜供应。为什么叫特种蔬菜?这里的“特”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本地产,无污染,完全由农家有机肥种植,属于纯绿色的那一种蔬菜;二是指反季节蔬菜。镇巴山大沟深,境内海拔差异较大,既有海拔200多米的河谷地带,也有海拔近3000米的高山地区,蔬菜成熟的季节不同,品质也就不同,差价也较大。镇巴的蔬菜市场处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本地蔬菜样样都有,但居民还是吃外地运来的菜,菜价贵,居民的生活成本很高。但我们认为这种窘境在今后不长的时间能够得到摆脱。这是因为如前所述,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加快,种菜用地得到保证,大规模种植蔬菜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一些有远见的投资商已经在考虑这一项目了。只要土地问题得到解决,蔬菜少、贵的问题也能够相应解决。由于大规模生产蔬菜需要使用化肥和农药,一些不良菜农还斗胆使用添加剂,非正常提高产量,使居民谈菜色变。大量施用化肥虽能大幅提高产量,但使蔬菜失去本真的特点;使用农药虽能防止病虫害,但会有农药残留,如果超标对人体不利;使用膨胀剂使蔬菜瓜果超常生长或变异,使居民不敢食用。这些已经在全国人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这虽然是不利的因素,但对镇巴来说又是机遇。我们完全可以依靠天然环境生产本地产、无污染,由农家肥种植,拒绝添加剂来生产特种绿色蔬菜瓜果,让全县人民乃至县外人民也吃镇巴蔬菜。通过市场调查,本地蔬菜生产简单,价格不菲,市场走俏,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好项目。县上可以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让一些投资者开发本地特种蔬菜,打出镇巴道地蔬菜的牌子,让镇巴摆脱无菜可吃的困境。这既有利于农村发展也有利于居民生活,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完全可以尝试。如果发展得好,镇巴很有可能建成特种蔬菜生产基地,向汉中、西安等大中城市供应蔬菜。

(三)土特产品加工。镇巴的土特产很多,遍地都是、户户皆有。在历史的长河中,镇巴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尝试生产加工出各式土特产品,维持生活,还能卖到好价钱。无论是贫困岁月还是丰足时代,这些土特产以其独有的价值和特色支撑着镇巴人的生活,同时也扬名全省乃至全国。如镇巴腊肉,红豆腐、土豆片、豆豉等等,让人如数家珍。虽然种类多,但加工粗放,产量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为此,一些有眼光的投资者把目光投向农产品加工,获得较好的效益。镇巴县岭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自去年成立以来掌握独有的生产加工技术,并注册商标,加工腊肉20吨,红豆腐10000瓶,豆腐干5000袋,土蜂蜜1000件,产值达到30万元。产品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得到消费者认可。该公司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创造了稳定且潜力巨大的农产品市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成为典型的“公司+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其意义还在于:有了就近且需求稳妥的市场,农民可以放心且有目的地生产农产品,就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市场风险。要真心实意提高农民收入就必须在农产品加工上下工夫。因为农产品加工是一项牵一发而带全局的事。一个普通的农民要致富主要有两条路:一是出门务工,再是搞老本行种地。务工的负面影响正逐步暴露,老人无人赡养,孩子无人照顾,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负担。一些年轻人愿意回乡务农,但这种务农已不同于过去简单的种地,而是把农与商结合起来,通过生产附加值高且成规模的产品获得较高的收入。农产品加工恰好能做到这一点。政府应该想方设法给予支持帮助,特别是在制定标准、市场准入、创造经营环境上为这些企业撑腰壮胆,使之兴旺发达起来,有力地带动农民致富。

(四)文化旅游开发与生态观光农业的有机结合。镇巴景色旖旎秀美,又是全国文化先进县,著名的“民歌之乡”,“三乡文化”名片名声鹊起,文化旅游已融入川陕渝大旅游圈内,成为很好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把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打造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项目,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镇巴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五)中草药种植。镇巴境内中草药品种众多,有“天然药库”之称,镇巴人民也有种植中草药的传统习惯,近些年来,随着国际国内中草药市场价格的走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投资中草药种植,形成一定规模。今后在这方面应进一步加强,通过一定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有关公司采取多种方式投资中草药种植,形成一定的规模,并进行中草药加工、包装、销售,做大做强中草药产业。

(六)木竹林的保护开发利用。镇巴境内有亚洲最大的原始木竹林,竹子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科学合理规划,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一是把木竹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做大做强生态旅游项目。二是全方位、多角度开发竹产品系列项目,如、竹笋系列产品、竹工艺系列产品、竹装饰品系列产品、竹保健系列产品等。做到效益最大化。

(七)猪、牛、羊养殖和各种特色养殖。镇巴土地辽阔,食草丰富,自古就有养殖猪、牛、羊等牲畜的习惯,上世纪50年代还得过“全国养猪红旗县”的称号,西镇牛、白山羊更是以肉质上佳远近闻名。退耕还林后饲草更为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的需求量大增,价格上升很快,这为大量发展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四、需要正视的几个问题。

(一)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能够双赢。从占领市场的角度看,两者并不矛盾,而且互为条件。因为生态效益好,生产绿色有机产品,适应了市场需求,市场占有率就高,经济效益就好。但是,当强调生态效益、生产绿色产品必然对环境本身要求较高,拒绝工业污染,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产量就上不去。损失的产量通过较高的卖价又不能弥补,这时生态效益就与经济效益发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值得思索。从目前情况来看,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攻克施用有机肥实现高产的难关,优化细化生产工艺,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二)开发资源与保护资源如何能够并举。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环保理念的不断增强,对原生态产品越来越钟爱,需求越来越大。比如竹笋等山珍、天麻等中草药、野猪肉等野味供不应求。但这些野生产品极为稀缺,不可能无限供给,而且野生动植物还受法律保护。如何既能保护资源又能开发资源,同样需要科技攻关实现人工养殖,需要法律武器加以保护。

(三)传统耕作与现代经营如何能够互促。像镇巴这样的山区地带,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地块零碎陡峭,主要还是利用传统耕作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生产工具原始简单,效率不高;粗放经营,资源利用率底,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收获不及时,浪费大。但传统耕作方式有其优势,主要是能够体现循环生产要求,生态效益明显。只有把传统耕作方式与现代经营理念相结合,才能提高效益。特别是在提高种子质量、改进农机具、优化生产流程、精细田间管理等方面着力,对促进两者的融合则更有意义。

生态农业是镇巴的起点,镇巴的方向,镇巴的希望。面对连绵起伏的群山、肥沃的土地、世世代代耕种在这里的镇巴人,每个镇巴农业人都会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唯有继续抓住机遇,找到正确的路子,深入群众,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才能不负时代的企盼,历史的重托。现在,县委、县政府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100万头生猪、10万亩茶叶、10万亩魔芋”的发展目标。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一定积极抢抓秦巴山片区扶贫、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建设的政策机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充分调动全县各级、各部门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凝心聚力抓发展,一心一意求创新,实现镇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展现生态农业发展新天地。

(此文获汉中市中特理论研究中心2014年立项课题一等奖)。

其他人在看啥

    《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以镇巴县为例》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