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海丝”需要怎么样的干部
“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东西方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重要的海上通道,是宋元时期鼎盛的标志,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自明朝禁海之后,“海丝”逐渐走向没落,包括时称“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宁波等相继消沉。得益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启,这条古代繁忙的航线正加速回归,沿线城市正经历一个复兴的伟大时期。
但是,新时期“海丝”的建设,不仅仅只是上层高屋建瓴的决策,更要靠千万“海丝”路上的干部,能否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拥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才是复兴“海丝”的关键所在,如何适应“海丝”重建新需求呢?
首先要有精气神。思想决定行动,拥有百折不挠的斗志,是攻坚克难的先决条件,建设一只奋发有为、干劲十足的优秀干部队伍,才是重振昔日辉煌的基础。要持续发扬 “爱拼才会赢”的韧性,发扬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决心,发扬“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毅力。当前,“为官不易”已成为一种常态,“为官不为”更是部分干部的真实写照。这就要求,每一名干部都要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堤”,把压力转换为前进的动力,把握伟大的历史时机,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增进勇于担当的精神,奋发有为。
其次要有大视野。“海丝”的建设对每一名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发展不止局限于本地、本省,如何更好的融入全球,拓展全球化的视野,利用全球的资源,摆在了面前,以前“低头奋斗”已然行不通,更要“抬头看路”,在风起云涌的国际中,点亮“海丝”。
再次要有深文化。近年来,各地特别是沿海城市,乘着改革的春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工业的大潮席卷着各个古老的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却严重滞后,成了“一脚长一脚短”的瘸腿。而文化正是一个城市亘古不变的底蕴,是一个城市不同其他的特殊地标。但是,文化并不是靠发展而来,而是靠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路上,考验的是各地干部的耐心,考验能否压制GDP冲动的决心,脚踏实地、源源不断为一个城市注入灵魂。
“海丝”建设已然如火如荼,但不要被这个历史机遇冲昏了头脑,还是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 “独善其身”,抓好自身的干部队伍建设,才更有底蕴实现这一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