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散“低保”雾霾还需勒紧权利缰绳
青海省民政厅近日公布称,今年已清退不合标低保对象近7万人。一个多月以来,已有青海、海南、内蒙古3个省份通报今年清退不合标低保对象超过26万人.
低保,即国家对特别困难的社会群体给予的托底补助。然而近年来,这些“救济粮”却被一些“官保保”长期霸占和吞噬。放眼全国,低保乱象丛生:在内蒙包头出现了名下坐拥6套房产的“最富低保户”;在河南偃师出现很多“死人”吃低保的乱象;此外,“开宝马吃低保”、“人情保”、“关系保”等现象屡见不鲜。最令人惊愕的要数“存折帝”张景华,其手中持有从困难群众中收集来的267本存折,而其“十只手指轮流按手印冒领低保金”的侵占细节,更是将这种侵占和吞噬的疯狂表现得淋漓尽致。
低保金额虽“小”,却是关乎困难群体生存的“大”问题。低保户的“保命钱”沦为部分人的“小金库”,“变味的低保”饱受社会诟病。这些在处心积虑、投机取巧、暗箱操作之下衍生的骗保、漏报和错保现象,公然践踏了政策规定、有悖社会公德,并且严重损害了公平正义、降低政府公信,着实难以维持干群鱼水之情。
透视基层“低保乱象”,表面上看,是部分基层干部徇私枉法的个人行为。然而从更深层次分析,还在于制度执行不规范、部门监管不到位、基层权利“脱缰”,给经手干部造成“官保保”的巨大违规操作空间。基层权力,作为公共治理的神经末梢,直接触动到社会公平的敏感神经。本该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基层管理部门却沦为审核的“裁判员”、申请的“运动员”,吞噬了民生保障和社会正义,也滋生了“末端腐败”。
欲驱散低保“雾霾”,必须靠阳光透明的监督机制,以监管来勒紧“脱缰野马”般的基层权利。要发挥“阳光防腐剂”的作用,尽最大可能做好低保信息公开,并建好关住权利的笼子,让那些手握低保确定权的民政干部、村干部真正感受到“当官莫伸手,伸手必被抓”的威慑力。如此,才能让困难群体真正享受到政府的民生政策,让“救济粮”回归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