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平湖(一)
最近有事,我去了浙江农村过去的县城,如今的平湖小城,令我忆起了几十年前的平湖县城。平湖过去的风土人情,小镇、小城的容颜风貌仿佛又在我的眼前徘徊,挥之不去抹之不掉。
那是将近四十年前的事情了,我还记忆犹新。
1975年的春天,我这个幼稚纯真的女知青,居然忽略、忘却了在中国大地上一个铁一样的纪律,不能产生同情农民之心。我像一只迷途的羔羊,听从生母亲,党母亲的话,跟着生母亲、党母亲走。我顺着双母亲的指引,上山下乡,接受阶级敌人——地主分子的再教育。那简直就是我一个错误的抉择与步子,我的双眼被迷懵了,我睁着眼睛往河中跳,我一头扎进农民、农村、农业,这三农的怀抱。于是几十年的农字生涯,将我淹没在东海深处,被打压在冰山底层,我走在漫漫长夜的不归人生旅途之中。
那时的乍浦小镇在我的记忆中,还是一个可爱、温馨的小港湾。它把我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的思想牵引到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渔村,居然不可思议的使其扎下了根,安下了家。
沪杭路上的乍浦小镇,似乎保持着民国时期,繁荣昌盛的遗风。小镇上最繁华热闹的地段是穿越小镇南北的主干道,称之为乍浦南大街。各种商店分布在大街的东西两侧,解决一方民众生活需求。
乍浦最大的国营饭店坐落在大街最繁华的闹市中心,它的位置紧贴市口耀地,是人来人往密集人流的区域;六上六下的二层土楼,在小镇上显得独树一帜;标准的江南青砖灰瓦建筑,包容民风习俗,显得大气,随俗。每天中午,这儿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穿着土布服装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说着“阿奴,阿奴”浓重平湖口音的父老乡亲,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聚集在此,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用餐、消受肠胃的欢乐。
尽管那是在国人普遍贫困的年代,江南水乡有她淳朴的一面,生动的一面,空灵的一面。
那国营饭店烹饪出来的菜肴,也算符合大众口味。那大众价格,还是能够让众多农民承受。
乍浦南大街的南首有一个两间门面的新华书店,是我每回上到小镇必去光顾的地方,因为我爱看书;离开新华书店,约莫半站路的南大街北梢有一个电影院,但我从了农民丈夫后,还未曾在平湖区域的电影院内看过一场电影。
汤山是九龙山最西面的一座山头,所谓九龙山,就如九条龙,跃跃欲试,龙腾虎跃;又如九龙戏珠,欢快淋漓,汤山就如龙头,威武强悍,横空出世,飞黄腾达。
在乍浦的高地汤山上,俯眺乍浦全景,一览无余。汤山脚下紧靠东海湾,是乍浦三湾渔业渔民的聚集区。渔民风格强悍,全国早已盛行的火化——火葬,在此行不通,不火葬,不海葬,依照祖先遗传下来的石化——山葬,仍然雷打不动,代代相传,雷人哪。三湾渔民聚集区北面是汤山,南面就是东海,天海连接,涛声阵阵,后浪推前浪,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靠近东海岸边西侧有一名胜古迹所在地——天妃炮台,这是清朝人为抵制外国侵略者入侵中国而奋起反抗的前沿阵地。这三座炮台铁迹斑驳,遗迹证实,历史悠久;它有四间门面,墙壁的砖块是很坚固的那种古代建筑坚固结构,沙、石、灰,(三夹屑),虽然历经风雨的侵蚀,房子的墙灰早已剥落,但还是保持着完好的原貌,显示当年的威武。古炮台虽然锈迹斑斑,但还是残存着当年的风采,在一百多年前,这儿曾经显示国人同仇敌慨,英勇善战的顽强英雄气概。
全镇的店铺几乎都集中在这一条大街上,这是平湖一个主要的沿海小镇。那时我这个上海小家碧玉居然被这江南小镇的乡土、山水、人文、地理所迷惑,沉浸其中,顿生亲切之感,这只能说是悲剧中的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