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随笔 >生活随笔 >忆平湖(三)

忆平湖(三)

2014-12-29 11:31 作者:蓝宝 阅读量:109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我还清楚地记得,进入建国路平湖老城区。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当年平湖老城区的第一座大桥,那桥头的平民点心店至今还在我脑海中有它清晰的位置。那桥,那河,那店,那食;那桥样,那水色,那门面,那点心还是顽强地占据在我的脑细胞中,不愿撤离。在我脑袋空间倔犟的表现其形态、形状、姿态、状态、质地、色彩、变化,以至于精确到色香味,彷如回味、感受到视觉、嗅觉、味觉,重新体验的过程、经历。

在我依稀的恍惚中,那平湖老街曾经的过去,那平民点心店,人们咬上几口平常不过的点心,仿佛还沉浸在碧波荡漾的河水,平湖的自然景色中。眼观六路,小桥流水,悠闲自得,神清气爽,感觉平民的六脉调和,心宽体泰,那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感受。

在我的记忆中,平湖老街的西端,有一处人为的调剂市场,那是一个调剂票证的马路市场。80年代初期,是一个刚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商品、市场经济转型期的时代。那时代还有少量的票证遗留下来,非农户口的人员还有粮票、油票、豆制品票的供应。人们在这个自发的自由市场内可以将这些票证兑换成人民币。

当时我吃在工厂的食堂里,住在工厂的宿舍内,于是我把这些票证节约下来,过上一段时间拿到这个市场,把它兑换成人民币。共产后后三十年的初期,计划经济的尾巴还没有进化干净,于是自然而然便出现这样的市场。调剂兑换、买卖票证、取长补短,人们有对于这个市场的需求。这个自发的票证市场起到了互相调剂,各得其所的作用。

如今这一切曾经的旧况,像被风沙一股脑儿卷走,不留痕迹。平湖老街不再留有曾经的兴衰,那一幅像清明上河图一样的民国长遗风早已不复存在,那彷如置身于民国时期遗风、遗景,人间仙境,古风民情,观瞧小桥流水,享受石板路,条石凳,舢板船的视觉、观感,那享美食,观美景的时代感觉,已经成为遥远迷离的幻境,我已经说不出个明明白白的所以然来。

那拥挤不堪的平湖老汽车站的前身;那建国路口的平湖大牌楼;那老县城的第一座大桥;那老街的长条石石板路;那遍布平湖的江南园林,小桥流水;那星罗棋布的大小茶馆;那具有水乡特色的平湖老轮船码头;那令我向往,乍浦、平湖新华书店的前身;那不曾诱惑过我,乍浦、平湖电影院的前身;那平湖老城区桥头第一点心店的前身,那调换票证,马路市场的前身,都已经匆匆走过路过,不再闪亮登场,完成其历史使命,进入不曾存在的脑细胞博物馆,我的回忆将在飘渺之中进行。它们没有挤进历史博物馆的大堂,让人们回味;它们在曾经的喧嚣中,完成民国遗风、遗物的美好展示。

如今平湖的盛景,早已不是我之前看到的那种模式了。平湖仿效各地的先进经验,高楼林立,我却有一种阴森、萧条、冷寂之感,那种沧桑、颓废、空灵之感实在是来得苍茫、摇头、叹息。之前的热闹繁华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中兴商业区不再具有之前那种踊跃激动之感了;人流不再集中,像疏散人口一样发散在四野;空气质量却是极其败坏,污染严重,令人摇头叹息。

如今在我脑袋中,清明上河图的意境,被巨大的钢筋水泥建筑物取而代之。尽管这样,我大脑皮层的印痕还是顽强的表现,永久不衰。各处建造起高楼大厦,大型楼堂馆所,饭店、酒店、宾馆,比比皆是。那是不久前红男绿女,贪官们太安逸的去处。如今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严肃法纪,惩治腐败,坚决打击贪污腐败,行贿受贿,不让我们的党倒在贪污、腐败的黑色旋风中。此风不刹住,歪风邪气必占上风,必有亡党亡国之险。

今天,躺到凌晨,我无睡意,继续将此闲扯完成。有人说旧事不必重提,可我不管今非昔比还是今不如昔,还是昔不如今,我终究要以最后一首自由诗文结束此文:

河水清悠悠,鱼蟹遍爬游。

蓝天白云处,鸟儿鸣枝头。

河水浑浊臭,鱼蟹绝种走。

天空雾霾灰,鸟儿晕转头。

其他人在看啥

    《忆平湖(三)》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