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不聊生”之感慨其实是抵触心理在作怪
近日,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在会议上表示,要重视并纠正一些干部思想上产生的模糊或错误认识,比如,有的担心高压反腐影响干部士气和队伍稳定;有的觉得现在要求严了,当干部不自在,感叹什么“为官不易”“官不聊生”,进而“为官不为”,当“好好先生”。“官不聊生”一说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12月16日,人民日报)
有人说,官场上屡屡出现的所谓“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的说法是傲娇,是一种不知民间疾苦的口号秀,是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职业态度,其背后的潜台词是:既然觉得当官不易,那么可以辞职不干,没有人在背后拿枪逼着你;你不当,下面有的是人在等着当。所以这种话真是“没意思极了”。依笔者来看,某些官员发出这样的感慨,与其说是在自叹,不如说是对比以前的“滋润”官员生活的一种落差心理反应。
官员的落差心理不是来自于横向对比,也并非是对照国内外的公务官员的待遇对比,而是在和以前的“待遇”相比较,他们觉得,正是因为以前官员特权,以前的“为所欲为”,在现在的吏治束紧下,才会显得有差异。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以前是“不正常”的,现在的对官员的相对“高压”态势才是慢慢趋于正常之轨道。对于民众来说,官员以前“特权”了那么久,“舒服”了那么久,“以权谋私”“钱权交易”了那么久,现在回归正常方向,又何来“官不聊生”之叹?
可以看出,以往大兴“特权”的官员干部队伍,在这样一个反腐以及整治队伍的形势下,屡屡发出令人“惊诧”的言论,说明反腐和八项规定的执行确实动到了一些官员的利益和痛处,如此言论,实际上是对改革以及反腐大潮的集体心理抵制的反应。所以,“反腐败”“打苍蝇”“打老虎”虽然是让社会风气为之一变,把干部队伍重新塑造一番,让执政队伍焕发新活力,但是因为触动了某些人的“命根子”,难免会起逆反心理。其实这都需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