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约束官员会变成“民不聊生”
有的担心高压反腐影响干部士气和队伍稳定;有的认为严管干部影响发展环境,虽然饭不敢吃了、礼不敢收了,但事情也变得难办甚至不办了,这样下去会影响地方的形象和发展;有的觉得现在要求严了,当干部不自在,感叹什么“为官不易”“官不聊生”,进 而“为官不为”,当“好好先生”。(12月23日,人民日报)
最近反腐声势日紧,一些贪腐官员干部相继落马,官员被管束的厉害了,“衙门”上开始流清水了,原先的铺张奢华慢慢被刹住了,官员们特权少了些,官气少了些,能够调动的资源少了些,不少人开始对这种环境不适应,开始“忧心忡忡”,担心长此以往,“官”将不“管”,如此下去,“成何体统”?于是,种种怪谈怪论就开始慢慢跑出来了,又是讲什么“为官不易”,又是什么“官不聊生”,但是,官还是官,手里仍然大权在握。远没有这么“悲惨”。
因为以往的官场风气有些太过,一些铺张浪费已成常态,一些特权特批不会当成“特”字来看,于是,不正常也变成了正常,不应该也变成了应该。现在回归正常状态,“不聊生”的官员们却受不了了。这就好像吃惯了鱼翅燕窝、鲍羹熊掌,再让他们吃两天肉包子,他们就觉得受不了,觉得不好吃,没味道,不上档次。殊不知,这世上还有许多人还吃不起天天来的肉包子。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大呼所谓悲情把戏的官员们实在是有点矫情而已。
从以往经验来看,这种“官不聊生”才是正确的,官员被管束、被约制、被监督、“被透明”才是正常的,抑或说是正确的。因为如果是官员没有这些紧箍咒,让他们过于“舒坦”了,对他们过于宽松了,那么才是“民不聊生”的开始,受害的是更多的老百姓。所以,在这种思想的方针指导下,有必要让特权官员和铺张浪费官员们继续“官不聊生”下去。所谓两权相害取其轻,最应该被压制和管束的应该是公权力。所以,官员们务必要做好“官不聊生”的长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