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乱谈八卦 >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2015-01-26 21:06 作者:有责匹夫 阅读量:660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亮相,中国大地展现出新气象,改政风、转作风、纠文风,举措迭出,亮点纷呈,一缕缕新风扑面而来,全国人民精神为之一振,发出了由衷的喜悦和赞叹。这不仅仅表现在力戒奢侈之风、力阻务虚之风、力倡求实之风,更在于党政机关话语风格的转变,使大家切实感受到改作风是动真格的。党政机关因其自身的职能和所处的环境,其话语表达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这种风格趋于固定、僵化甚至难懂时就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去甚远,被戏称为“官腔”。正因为“官腔”的普遍存在,使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怀疑,失去信任,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好在新的局面已经打开,新的话语风格正在形成,我们有理由相信,话语风格的转变会带来工作作风的改进。

一、官腔的表现。

老百姓不喜欢官腔,但官腔又无时不有。

1、居高临下,缺少互动。官员处在领导地位,经常要发指示,提要求,开会坐主席台,出行众人簇拥,客观上决定了不能经常与普通人平起平坐,听的多是歌颂之语,鲜闻逆耳之言。加之一些官员个性强,作决定时根本不容讨论,宣布了立即执行,有意见到厕所去提。这种单向传达信息的方式指令性强,无法互动交流,表达时语气强烈,措词强硬,多使用祈使句,斥责多,表扬少,万马齐喑,气氛紧张。主要是一些领导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具备推己及人的人格素质,更没有与人商量、尊重大家的习惯。

2、空洞无物,不知所云。一些官员讲话客气话太多,奉承语不断,占去宝贵的时间。仅称呼就是一大串,加上不断地感谢,露骨的吹捧,令听者身上起鸡皮疙瘩。讲到正题时,听不到鲜明的观点,见不到独特的见解,更谈不上思想的光芒,一味套上级的指示,复述上面的政策,从中央到省到市再到县到乡,走了一个来回。而且总以“上级要求”来震慑大家,有拉大旗坐虎皮之嫌。上级要求讲完了,才讲些本地无关紧要的例子,算是“结合了实际”。结束的时候再客气感谢一番,算是收场。分析问题时从概念到概念,从术语到术语,没有进行消化和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讲话者未能对讲话的主旨进行缜密思考、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找到解决之道。还有一种可能是讲话者压根儿就没有思考,讲话稿由秘书代笔,上台讲话仅仅是应景、凑场合,显示一下姿态而已。听者得不到思想的启迪,更没有得到精神上的激励和鞭策。

3、面面俱到,找不着北。大凡官员讲话或机关下发的文件总是讲得很全面,写得极周到。内容上从政治到经济再到社会再到党建再到民生,方方面面全要讲到,每个大专题下面还要列出小专题,生怕把哪方面漏掉了,忽视了。所有的布局、安排都极其周到、稳妥,做到万无一失。行文上先是分析形势,再是提出问题,接着提出措施,最后提几点希望,已成了固定套路。语言运用上多使用长句,一味陈述和排列,给人呆板、僵化之感。思想方法上,重抽象思维轻具象思维,重统筹性、稳妥性轻突破性、冒险性,思维太过周密,缺少突破。这样,那种突出重点、带有创意的策划少之又少。尽管讲得很细,写得很全,但给人的印象不深,效果不佳。特别是对发展理念、工作思路的概括,太抽象,不易操作。有的地方搞的“一二三四五”战略,基本上把有关工作面都考虑进去了,让大家找不到主攻方向,如果具体操作势必平均使用力量,难以达成初衷。

4、冗长难懂,效果打折。与“面面俱到”相应,一些领导的讲话太过冗长,不仅耗费时间,而且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动辄三四个小时,如果讲得生动,大家还依依不舍,意犹未尽;如果讲得沉闷,听的人也受折磨,讲的人也受不了。一些领导包括一些专家对问题没有想深想透,讲起来泛泛而谈,讲了半天大家还稀里糊涂,根本不知道在讲什么。少部分人还停留在旧观念里,片面强调文章要长一点,只有长一点的文章才有份量,只有写长文章才能显出才气。于是秘书们东拼西凑,滥竽充数,洋洋洒洒,写出数万字的东西。结果材料堆积,了无新意,徒费纸张和人力。我们通过多次测试,得出结论:听报告如果超过一个半小时,人就会疲劳,产生倦怠,必须休息。由此看来,长文章、长报告在今天信息化、高效化时代已不合时宜,必须得到纠正。

二、新话语风格的特点。

十八大以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决心改政风、转作风,话语风格也随之一变,打破了以往的僵化和沉闷。

1、大众化表述让人眼睛一亮。最打动人的就是“中国梦”的提出。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在讲话中提出“中国梦”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今年3月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习近平同志当选国家主席讲话时再一次提到“中国梦”,可以说“中国梦”已成了中华大地的主旋律,引领着全国人民不断奋进。按照十八大报告的阐述,中国要在未来近40年里,也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把这样的阐述再进一步概括为“中国梦”更加形象生动,为全国各族人民、各阶层群众所理解。这个“梦”可大可小,可远可近,可虚可实,大家都可以理解,都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和综合,机锋所至,妙不可言。把奋斗目标进行形象化的概括,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强烈共鸣,这是“中国梦”大众化表述的成功之处。

2、个性化的语录让人浮想联翩。大家已注意到,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调研活动中不是千篇一律地重复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的某个理念、某个观点,而是在阐述自己的看法时展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而这些精准的话一出来便受到群众的热捧,成为精彩的“语录”。如习近平同志在谈到治国之道时引用“治大国若烹小鲜”,谈到腐败的危害时引用“物必先腐然后虫生”,在访问非洲讲话时引用“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等例都非常贴切,说明习近平同志知识渊博、睿智风趣。李克强同志在多次讲话中引用熟语,妙趣横生,浅显易懂。如他畅言的“城镇化之路”“改革红利”“扯破嗓子喊,不如甩开膀子干”“片面追求GDP是自拉自唱”等都说明他对事物有自己深入的理解和透彻的把握,也说明他行事的果断和利落。最近当朝鲜半岛出现紧张局势、战争一触即发时,外交部长王毅说了一句话“不允许在中国家门口生事”掷地有声,大家听了解气。这句话既干净利落又浅显易懂,给挑衅者当头棒喝,胜过笼统而无力的劝告,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被大家评为最有力道的外交语言。上行之,下必效之。高层话语风格的转变也开始影响基层。媒体新词不断,官员讲话开始走向平民化。

3、近距离交流让人心暧肠热。新一届中央领导外出考察时要求轻车简从,不封道,不清场,车队与社会车流同行。这样自然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更能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实地考察时走到人群,与普通群众握手,与小孩亲昵,不分彼此,像一家人,拉家常,探冷暖,说观感,征问题,让大家看到了国家领导人是如此平易近人,好像就在身边,完全打破了对上级的神秘感、敬畏感、遥不可及感。在谈话时,尽量用大众语言,既亲切好懂又恢谐幽默。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与渔民谈话时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简明流畅,音韵和谐,既重视老百姓的小康水平,又突出了农业、农民、农村的地位,温暖了老百姓的心。李克强总理在江苏考察时深入农民工,与大家一起合影,还把一个农民工让到中间位置,与大家谈话时说“我当过大队支书,现在也在为你们打工”说得大家都会心地笑了。这样的话语听起来是如此熟悉,如此贴近,如此拨动心弦,真是如沐春风,心暧肠热。如果对底层生活没有深刻的体验,没有一份对人民的强烈的爱,没有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人生经验积累是说不出来的,也只有与群众在一起,与草根在一起,深入最底层才能感同身受,才能说出这样动听的话。

4、轻松简约让人畅快淋漓。大家已注意到,官方在一些特殊场合其用语也在悄悄改变。培训会、座谈会、专题会上一些领导同志坚持脱稿讲话,而且讲短话,讲实话,讲有用的话,去除了过多过滥的客套话、过度话,也就是不讲废话,更少了“正确的废话”,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捞干的”。领导讲话的时候也不拘一格,中途可以插话打断,可以让台下的人上台讲,不太在意座次、级别、权威什么的,与大家随时互动,让台上台下融合为一体,心声得到交流,感情更为贴近,这样给大家诚实、放心、亲切的感觉。媒体用语也在改变。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发的文章一改往日的连篇累牍,动辄数万字,大家不忍卒读。现在发的文章一般几千字,大家很快读完,且有收获。中央一些重大新闻稿也只有一二十字。新华社4月19日发布的一条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19日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议强调,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共100来字,不但说明了活动的主题而且交待了活动的方法,文约而意丰。特别是讲活动的方法时用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形象而又好懂,大家一看就明白该干什么,该怎么干。话语的简约朴实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锻炼了干部,放松了心情,创造了和谐的气氛。

三、转变话语风格的策略。

十八大以后,中央领导带头,各级响应,话语风格由虚变实,由僵变活,自上而下蔚然成风,令国人大赞。但习惯还在作祟,传统还有惯性,要真正形成开明、诚信、鲜活、令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还须多方面努力。

1、走出大院,融入草根。说什么话、怎样说话与所处的环境相关。党政机关处在领导、指挥地位,所关注的情况多属“基本的”“概略的”“总体的”范畴,对个别、具体、细小的信息虽有掌握,但是不是重点,所以在用语上常使用概念化、种属化、甚至模糊性语言完全正常。但是,作为其受众——广大人民群众,对此不买帐,对他们而言,越具体越形象越好懂的语词越受欢迎。因此领导同志就要走出机关大院深入草根群众,多向群众学习,多向民间学习,多向基层学习。笔者曾在机关呆过5年,后到一个偏远高山村驻村挂职锻炼。开始可以说怎么与老百姓说话都有点胆怯,但后来与其他乡镇、村干部转了两个多月,到农户呆了两年,不但脱掉了机关气,而且能得心应手地与群众沟通交流,说话再不是别扭的书生气,而是用群众的大白话开展政策宣传,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群众的夸奖。我时常带了一个笔记本,听到一句妙语,一个好词,一段生动的话就牢记在心,回来后及时写在笔记本上。这样,两年时间,我记下的农村那些称呼语、谚语、歇后语、民歌片断有三千多条,三大本,大大丰富了我的语言积累。如形容基层干部的处境用“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一老农卖臭豆腐其广告语为“闻着臭,吃着香”;一加水站妇女嫌过路司机只加水不给钱写诗曰:“加水掏眼眼,更要牵管管;一次两次还可以,不要老是打铲铲。”极为生动形象。我观察过,一些爱下乡的机关干部说话通俗易懂、俏皮恢谐,很吸引人,关键掌握了丰富的群众语言。机关干部要善于走出去,走向农村,走向社区,走向厂矿,多听多记多模仿,一定会有难得的收获,一定会转变说话的方式,一定会提高表达能力。

2、博览群书,信手拈来。只有多读才能积累知识,丰富学识,提高见识。毛主席一生以书为伴,嗜书如命,不但读书还写书,成为一代伟人。习近平同志也谈起自己爱读书,甚至读书成为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难怪他的讲话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恰当准确,给我们以深刻启示。不少领导干部具有高学历,有的同志专业水平达到教授水平,其博览群书令人感动,其领导水平也自不待言。要多读历史方面的书。历史是人类过去的经历,过去一定能够给现在和将来以借鉴。历史不但再现人类的足迹,而且保存了无尽的知识,演绎过一个个故事,我们只有了解历史才能使自己精神真正富有,才能变得睿智。还要多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不一定读深奥的、专业性强的书,但一定要读普及性的书,这样才不会成为瞎子、聋子,而是一个明白人,一个内行人。再就是多读工具性的书。如语法修辞、哲学逻辑、统计管理等方面的,使自己少走弯路,多循捷径,让工作驾轻就熟。书读多了,知识丰富了,在讲话时就能旁征博引,为我所用。

3、发挥所长,展现个性。不少领导同志因为工作忙,要做的事多,恨无三头六臂,分身乏术,一些讲话让秘书代笔、到台上念稿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长期依赖别人写稿,而自己仅仅是一个念稿人,则会成为一个传声筒,成了秘书的傀儡。时之久久,养成依赖瘾,不想动脑,更疏于动手,对自己毫无助益。所以,应尽量自己动手写稿,自己写的东西经过深思熟虑才最有价值。即使念别人写的稿子也要亲自过目,反复推敲,直到自己满意,大家放心。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讲自己所擅长的,否则不要勉强。领导同志要求自己尽可能知道得多一些,但不要强求自己做一个万能者,某些方面、某些领域、某些专业不懂完全正常,这些可以借助于智囊团解决。所以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懂就不懂不要装懂,这样的领导才可爱。讲话的时候不要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善于选角度、挑重点,从某一个侧面讲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理解,这样更能打动听众的心。同时,要在内容上、用词上、语气上甚至肢体语上努力展现自己的个性。有个性才具有人格魅力,才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

4、调整心态,轻松自如。在管理趋于扁平化时代,党政机关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善于调研,精于管理,巧于服务。党政机关经常会组织一些座谈会、听证会、讨论会甚至餐会茶会,组织者常常会邀请分管领导参会,以添色增彩、压阵补角。这时领导免不了要发表讲话,或表示支持,或提出见解,或宽解人心。这样的讲话一定不要板着面孔,以领导者自居,说一些生硬冷漠的话,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甚至空话、套话、大话,以虚应场合。要多聆听,多收集,多梳理总结,然后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不一定从领导角度讲话,也可以会中的一员说话,还可以从家庭角度讲话,还可以从社会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色说话。在内容上可以只选取某一个方面,重点讲一讲,不要面面俱到。在方法上可以先让群众讲,自己随后讲;可以中途打断随时插话,可以互相对话,甚至争辩。要变通不要脑子一根筋,要灵活不要一根竹杠戳到底,做一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做一个轻松自如的领导者。

要实现话语风格的转变,根本点在于人的态度,人的经验,人的修炼。只要我们求真求实求进,就一定能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用我们奇妙的汉语说出最动听的话,表达丰富的感情、卓越的思想。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一味强调“俗”,有可能变得俗不可耐,走向超低俗状态,这也是可怕的。经验证明,党政机关一方面要深入群众,更重要的是还要引领群众;能沉下去,还要能升起来。这样,我们的话语风格才会通俗而不庸俗,高雅而不高傲,才真正为改作风趟开路子、吹响号角。

其他人在看啥

    《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