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行政效率“短小”才能“精干”
南都记者综合全国多个省市区的信息公开申请答复情况和官方网站信息,目前,省级政府的副职多配备7-9名,但多地配备的副秘书长人数仍远超副职领导,有的地方政府多达15、16人,比配备的副职领导人数多出一倍,超副职领导、配置标准不一等现象突出。(2月17日,南方都市报)
“一正多副”的现象在许多职能部门已经是一种“常见”现象,在有些地方,比如县级单位,一名县长要配七八名副县长,甚至有的地区多达十几名。这么多县长名义上是各管一摊,但是不少都是一些虚职,是只有职务而没有“实权”,这个所谓的“实权”就是平日没什么事,或者只是一个挂名,或者是处于一种半退休状态,本来是正科级干部,在临退休时挂上一个副县级职位等于是一种向上“荣誉”,而各种职务补贴和相关待遇则一样不少。
这种副职“待遇”表面上是对干部的一种职业生涯的“表彰”,实际上却极大的增加了财政支出。众所周知,官员的待遇和位阶是息息相关的,任何一种职务都有相关 “待遇”,具体表现在职务补贴、住房补贴、公务用车的级别,甚至配备驾驶员的门槛等等。而且这种常年存在的副职待遇不仅给政务秩序带来了很大麻烦,还容易形成一种老人政治,一些依靠资历而“混”到临退休的,往往会占据一些高位,对新晋官员形成一种政治压力,阻碍了政务秩序的健康发展。
这次中央巡视组对省级单位的副秘书长的清理可谓是雷厉风行,在一些省份如吉林,一次的巡查指示整改就减掉其23名副职秘书长,而在浙江省,也一次性的减掉了4名副秘书长。2014年可谓精兵简政年,尤其是对省级副秘书长这样的高阶职位而言更是如此。这也给全国其他各级单位和政府部门下了一个警示,以往常年存在的“副职政治”从今年开始可能要面临一次大的整改,原先要依靠副职挂名、挂职务、挂待遇的现象大概会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一件好事,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