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住“一把手”腐败的歪风就是要强化监督
中央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今年以来公布的四百余起查处案件中,涉及“一把手”总计166名,在落马官员中占比超三成。万庆良、季建业、童名谦……一批“老虎”相继落网令人振奋,打“腐”剑指“一把手”,也让人反思权力枢纽如何才能高效、安全运转?(2月19日,新华网)
多年的“一把手”负责制弊端多多,不少地方的“一把手”存在着权力过大、权力过于集中、容易一言堂、习惯打压不同声音等等特权现象,在这样一种缺乏监督、缺乏有效监管体系的情况下,“一把手”也就特别容易走上腐败的路子。从不少地方的经验可以看出,这些地方一把手或者单位一把手由于可以只手遮天,无人监管,同时也无人敢管,所以就造成了一人可以呼“百应”,一人腐败带动集体腐败的现象,权力集体寻租“更是不在话下”。
所以,监督、监管“一把手”也就成了反腐工作的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首先应该在各级单位内部继续强化“班子”建设,强化班子成员对“一把手”的各种监督和问责,在小组成员会议和民主生活会上不断提升除“一把手”外其他“班子”成员的发声力量,提高小组成员的分量和地位,无论是何种决策或者问题,都必须由党组成员共同决定,首先在党小组内部形成科学化和民主决策机制,在党组成员的决策权力分配,必须弱化“一把手”对小组的“统筹”权力。
其次,基础群众监督工作,要不断走群众路线,贴近群众,贴近民生,把群众口碑和各种风评、纪评与“一把手”政绩和小组成员的工作成绩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官员体制改变以往那种只唯上、不唯下,只唯官、不唯民的怪现象。从党小组内部强化监督,在外部建立群众打分、评比的监督体制,才是有效遏制“一把手”腐败最强有力的手段。最后还要加大引入司法体系对党员干部的监督能力。建立三条有效、坚固的反腐防线,如此才能刹住“一把手”大面积腐败的歪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