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财产公示为何总是一纸空文
“淮安财产公示做得很不错,一直在坚持。”江苏淮安市纪委工作人员说,2012年8月至今,该市已公示了2000多名新提任科级干部的个人财产,“有新干部提拔,就会进行财产公示”。30个试点地区中,像淮安一样坚持至今的试点共计14个,公示时间最长的已持续近6年。如浙江慈溪,2008年试点至今,每年1次,全体市管干部统一“晒”家底。(2月17日,人民网)
官员财产公示被喊了多年,为何仍然没有形成“燎原之势”?为何总是在一些地方做“繁花点缀”式的政绩“展览”,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系统的、可执行性的公务人员财产公示制度的推行。早在几年前,一些地方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了尝试,当地民众反应强烈,报以各种支持和褒奖,但是在走马换官之后,迅速变成了人亡政息的“烂尾工程”,后继乏力,继任主管官员们由于没有多少来自上级的要求,无关乎自己的工作成绩,于是就渐渐偃旗息鼓不再推行了。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存在着重大意义,它不仅给反腐和预防腐败工作建立起一条最可靠的篱笆,更对整个干部队伍建设有着强大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有了财产公示制度,意味着中国的公务员体制的建设,以及对于党员、官员干部的监督和管理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它对于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监督体系以及政务体系的建设都有着强大和无法比拟的示范作用。所以,官员财产公示是一条必定要走的路,是国家建立一个新型、高效的廉洁政府和干部队伍的必要手段。
因此,在不少地方做出的有效尝试应该多予以鼓励,以便摸索经验,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探索。国外一些成熟经验或许可以借鉴和吸取,但是中国社会有自己的特点和问题,要多从实际出发,把实名制金融、适时税制监管和对隐私权的保护规章制度有效的协调和建立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阳光公开体系专栏,把政务公开和单位财务公开以及官员财产公开有效结合,形成一个长期和牢靠稳固的社会制度予以实行,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